“你们可以先用木头的,我们去年也不是没用过。”刘晋戈答道。
“这不专卖吗?”于佑明用讥讽的口气说道。
“只要你们不卖给别人,我就一眼一眼闭了。”
“我们愿意卖粮食。”于佑明也知道发火不是办法,就拿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我们留下种子粮和口粮后,还可以卖一万石的粮食。”于佑明冲着熊兰说道:“给我们一百万元的欠条。”
“这事你找我干什么?”熊兰马上伸手去指刘晋戈:“你去找他啊,他负责用欠条换粮食。”
“他说他也没欠条了。”于佑明冷笑了一声:“刘知府说,需要熊行长这个大财神先给他欠条,他才能买我们的粮食。”
“没有。提督不许我多印。”熊兰一通摇头,说完后又质问刘晋戈:“光靠买卖人口,你就收了好几百万元的欠条,你怎么会没有欠条?”
“早花没了。”刘晋戈哭起穷来:“现在刘帅、杨帅他们也找我要欠条,说水利不能白白地疏通,甲兵也要发欠条;我们这里,衙门的兵丁要欠条,亭士要欠条,教亭士读书的先生也要欠条,虽说是一个府,可现在养了多少人?”因为邓名要加强政府的控制能力,所以现在成都府的编制规模也变得非常庞大:“袁提刑的那些刑名人员,还有你手下那帮银行的算账先生,不是也要我这里给欠条吗?”
“我没有欠条了。”熊兰依旧摇头:“已经发了一千五百多万元的欠条了,太多了,一元也不能再印了。要是粮价涨过一百二十元,提督要唯我是问!”
“哪里多了?”刘晋戈指出:“现在外面一石粮,八十多元就能买到了。”
“那是因为有太多的人在囤积欠条了,不是欠条不够。”熊兰生气地说道,由于欠条价值有上涨趋势,导致百姓开始持币观望:“而且我还没有和你算账呢!”
见到粮价不断下跌,熊兰曾经加印了一百万元欠条给刘晋戈,让他一百元一石地收购粮食,不用多,每天换一百石就可以——熊兰觉得这样就不会有百姓愿意把一石粮卖八十元,而会等着到衙门排队换欠条。但刘晋戈却没按熊兰说的办,而是用八十五元对一石的比价收粮,结果让熊兰将粮价升归一百的计划破产了。
“我这有什么不对?”刘晋戈叫道:“提督说了,政府最重要的工作是挣钱和粮,我多收了粮食,还节省了不少欠条,要不是我这么省吃俭用,从刘帅那里买母马的欠条怎么办?不是还要印么?”
“没欠条就不买呗。”
“如果我不买,那么马行怎么办?那些马转手卖给马行不是还多赚了三成欠条么?就是买了,也要十四个月后才可能有小马。”
“不行,反正是不能多印了。我是多挣了,但好久以后才能把欠条收回来,他们可不是立刻付清的。”熊兰咬紧牙关:“顶多每天印五千元,你必须要用这些欠条按照一石对一百的价格收五十石粮食,而且要从老百姓手里收,不然价格涨不回来。已经撒出去这么多欠条了,现在大家看物价好像在跌,所以都舍不得用,想占便宜,等物价一涨,肯定都拿出来用,刘帅、杨帅他们也是一样。已经一千好几百万的欠条啊,再印几百万?到时候粮价涨过了一百二,提督是要杀我的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