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公听到萧守仁的话之后非常的受用,点了点头之后就低声说教了起来。
“萧老弟你是不知道啊,这杨玄感是杨素之子,当年杂家还不受宠,所有的事情也是听说的,据说当年陛下之所以能够登基得感谢三个人,一个是宇文述,一个是长孙皇后,还有一个就是杨素了,据说三人之中杨素对陛下的帮助是最大的,而且杨素曾经帮助陛下做了许多见不光的事情。”黄公公停顿了一下,四周环顾了一下之后,发现周边没有大臣了,又继续说了下去。
“陛下登基的那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杨素死了!就在陛下登基的那一年杨素死了,他儿子杨玄感抱着杨素的灵位一直跪在东华门,口中一个劲地喊冤枉,但是何事冤枉却是没有讲的,后来事情不了了之,杨玄感也升官了。”黄公公点到即止的说道。
萧守仁却是已经明白黄公公的意思了。
第二百一十五章
历史上有很多事情都被史家一笔带过,以至于后人根本就不知道那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史书上面管这叫做春秋笔法。
萧守仁一直都没有注意到杨素是怎么死的,是什么时候死的,只知道杨素身份地位都很高,是安享晚年自然死的。
可是现在听黄公公这么一说之后萧守仁疑惑了,萧守仁在前世的时候就知道一些事情,比如说宋太祖赵匡胤临死之前的烛光斧影就一直被后人津津热道,稗官野史上面的记载很少,只有寥寥四字而已。
那是一个雪夜,下着雪,仿佛这大雪要掩盖世间的一些事情,雪夜过后野史留下烛光斧影四字让后人浮想翩翩。
现在大家一直觉得赵太祖是赵老二赵光义弄死的,这应该也算是春秋笔法的一种了,许多的事情史书都是用皮里阳秋的手法稍稍提及,不予追究。
杨素死的很巧,巧到让人不得不起疑心,杨玄感为何跪在东华门前面高呼冤枉?谁冤枉了谁?这都是疑点。
杨广一登基杨素就死了,而且还死的不明不白,当真是稀奇古怪了。
“黄大哥,那杨老大人据说是寿终正寝的啊,这可是太医院得出的结论啊。”萧守仁回到东都洛阳之后就打听过杨府的一些事情,对于杨府中的一些事情还是知道的,并不是一问三不知的人。
黄公公似乎猜到了萧守仁会这么说似的,听完萧守仁的疑问之后,摇了摇头,然后把身子又向萧守仁的方向倾了一点点,凑到萧守仁的肩膀处悄悄说道。
“萧老弟你有所不知啊,那杨素杨老大人的死虽说是杨府传出来的,也确实是派太医院的太医去检验过,得出的结论是寿终正寝,可是这结果在半天之内就被有心人给改了!”
萧守仁皱着眉头,听不懂黄公公话中的含义,什么叫做结果被改了?这结果还能被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