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页

夏鼎[精校版] 鼓元吉 2296 字 2023-03-16

见税吏们纷纷若有所思地点头,陈德微微笑道:“事情并非这么简单,以铁料为例子,兴修水利,革新农具会大大提高对铁料的需求,所有的铁匠铺子都对这样的需求猛增都没有经验,他们会接下订单,然后都增加产量,但这样会造成煤炭和铁矿石的供不应求或价钱飞涨,让铁匠蚀本,就会损害对我们至关重要的冶铁业。所以还要预先指令采掘煤铁的矿山和商人提升产量,若是我国境内没有这么大的生产能力,就得由贸易司张罗着从河中、西域或是中原购进。发出指令之前,一定要核算出这些举措的成本,不能使前面平均投入成本的增加太高,而让农业革新所提升的效益显得微不足道。大致的做法,你们可理解吗?”

他怕这样的灌输法让税吏们吃不消,便停了下来,看看税吏们的反应。

王坚的脸色已经兴奋得有些通红,答道:“依照陛下的意思,丞相府要拟定出未来数年,陇右河西百业的生产计划,或通过军士指令荫户,或通过辎重司签订长期契据的方式,使整个十二州之地的农牧工商按照丞相府的计划行事,各方面所生产的物资份额恰好与所需的物资数量,依照丞相府的计划严丝合缝,以策万全之效?”

他顿了一顿,不待陈德回答,一边思索一边又道:“若是依照陛下的思路,那毛纺工坊、瓷器工坊等大宗物事的生产也可计算进去,盖因农户们的余粮被收走以后,必定极度节省。”

说到这里,王坚的眼中闪过一丝怜悯,“农户购买这些家用物事将大大减少,所以制作家用物的工坊未来几年需得控制产量,而外销的产品宜精不宜粗,多了反而利薄。不过,少用毛,少养羊,节省下来的草料正好可以饲喂更多大牲畜,少烧制粗陋的陶器瓷器,节省下来的柴碳则可以供应给炼铁工坊。”

人才啊,陈德在心里暗叹,对王坚留下印象,却不欲因为太过夸赞而令他遭受同僚妒忌,口中道:“正是如此。税吏府要将国家中耕作、畜牧、伐木、建筑、桑麻、织布、制革、开矿、冶炼、匠人铺子的产能产量都掌握统筹起来。不过严丝合缝大可不必,在制定计划的时候,万事皆需留下余地,否则丞相府就被动了。”

他笑着对税吏们道:“由丞相府制定出五年计划,协调国内百业生计,此乃旷古少有的事业,一旦成功,河西陇右之地便能恢复盛唐时候富甲天下的形势。诸位,可不要令吾失望啊。”

听陈德和王坚、周至这番对答,税吏们都明白了丞相府要承担的将是怎样的事业,各个心中都有些激动。古训说的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萧何张良如猎户,韩信英步若鹰犬。现在丞相府筹划于中,举国之人各出其力,期以五年,在陇右重现大唐盛世,这是怎样的功业啊!

“可是,真的能抑制住奸商吗?”

颇有些呆气的周至犹自喃喃道。他出身贫寒,少时遇到荒年,奸商便囤积粮食居奇,遇到粮食丰收,又低价售粮伤农,对于奸商,他实在是心有余悸。

他的话被陈德听到耳中,指着他胸口那“夏王税吏”的牌子,道:“不必担心,这世上商人最怕的,税吏可算其一。”

陈德详详细细地向李斯和他心腹税吏交代了制定夏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细节和要求后,开玩笑地问道:“还有什么问题,现在尽管开口,否则,李斯你可是还背着军籍,要军法从事的。”

李斯很快就要将军情司主事的位子移交给勾落安,闻言笑道:“其他困难倒是没有,只是读书识字,能写会算,兼且年轻力壮,心思敏捷的人才实在是少,现在左丘先生那边学士府编书的事业也是兴旺得很,老是去沙州书院挖左丘先生的墙角,微臣也很惭愧,恳请陛下允许丞相府开办一所学校,按照各曹设立十三科目,专门为培育切合实用的干材。”

陈德入主河西陇右之后,曾经短暂地出现过州县官员和胥吏没有事情做,读书人不能出仕的尴尬局面,但是,先是各军府广为延聘教书先生,后有学士府和税吏府的设立,对读书识字能写会算的人需求量大增,再后来,丞相府还要逐步将州县官员换成精通经济理财的新血。

与此同时,原来州县衙门断案的权力全部移交给各种裁判所,裁判所和陪审团断案公正无偏,使整个河西陇右决讼之风盛行,不少读书人做状师在各地名声大振。现在判官的人选基本决定由护民官从德高望重的状师当中推举,但因为裁判所位置超然而重要,每一名判官都要好几个娴熟于法律成例的助手。

所有这些,造成了现在夏国对能写会算,心思敏捷的读书人的需求量反而大大超过从前,不少家境殷实一些的百姓见到这种情况,也纷纷在子女识字以后,送入到更高级的专门学堂去就读。浮海行这样的商帮无法与官府争夺人才,早已开始了培养从账房先生到工场匠师在内的专门人手的学校,贫寒子弟不必缴纳学费,包吃包住,只要不是极为特殊的位置上的人,学成后在浮海行工作五年便可恢复自由身。这五年的上限也是陈德所规定的,用意在于促进民间工商业领域劳动力的自由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