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只有段肃顺、谢慕华和常睿冬三人在御书房里,有什么话就只管放开了说。谢慕华知道段肃顺答允的这么爽快,必然有所求,只微微一笑,等候段肃顺的下文。
段肃顺朝常睿冬使了个眼色。
常睿冬便走近了几步,低声说道:“谢相公,大理国的局势想必您也清楚,南下大瞿越国之路是善阐侯高诗夏控制着。陛下答应了相公,可若是善阐侯不答应。难道谢相公还能跟善阐侯刀兵相见么?”
谢慕华心道,大理国三足鼎立本大人自然是知道的,可是高诗夏不答应,段肃顺就没办法,这皇帝未免当得有些窝囊。这次只怕是想借助大宋的力量铲平善阐侯府吧!
想到这儿,谢慕华说道:“陛下,南征之事已成定局。若是善阐侯不肯借路,那微臣只好回到邕州,带领大军从广南进发。只是将来班师之后,皇上问起微臣为何不从大理进军之时,微臣是该如何回禀呢?”
谢慕华这话简直是赤裸裸的威胁,要是你段肃顺摆不平高诗夏,没关系,大不了宋军就不从大理走,就从广南进军,在段肃顺的眼中,大宋和大瞿越国孰强孰弱,那是一目了然。将来宋军取胜之后,大理东部就完全被包裹在四川和越南之间。这次大理无法借道给大宋,将来想求大宋册封就再也无望了,要是惹怒了大宋,一南一北,从四川越南前后夹击大理。这内有善阐侯高诗夏和杨峰书这样的内贼,外又得罪了大宋,段氏要是还能在大理掌权才是怪事了呢!
可是段肃顺也发怒不得,他看着谢慕华的眼睛,仿佛洞悉了谢慕华的心思,沉声说道:“谢相公,大理国有二十万能征善战之士,其中一半在善阐侯和杨峰书的手中。善阐侯敢于不借道给相公,也是因为他手中握有近五万雄兵。朕自然可以颁一道旨意,命善阐侯借道与大宋,可他若是不借,就是抗旨,朕就要出兵平乱。只是高家实力雄厚,一旦开战,只怕数月也未见分晓,那岂不是误了谢相公的大事?”
吹!往死里吹!
谢慕华最恨的就是南方诸国吹嘘成性,想那越南在明代之时,曾经和明朝开战。双方加起来只不过才二十万大军,明军就诈称八十万,越南人更离谱,诈称七百万。只怕这七百万是把全国人口带牲口都算进去了吧!
如今段肃顺也在吹,大理国常备军不过三万,称得上是精锐之师,都在段氏手中。若是战时,可以发动十到二十万大军,可这样的大军,就算跟大宋的厢军比较也是一盘散沙。善阐侯高诗夏手中的五万“雄兵”在谢慕华的眼中根本不堪一击。
但是段肃顺说的也有道理,善阐侯高诗夏真的不借道,那就只能开打。一旦打起来,耽误的还是南征大事。
谢慕华正要答话,忽然门外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跟着便是太监的声音:“皇上,善阐侯高诗夏求见!”
第四十章 宫门刺杀
在政治上玩弄的把戏不能叫做阴谋,因为大家的立场很鲜明。善阐侯高诗夏和杨峰书摆明了就是觊觎帝位。而段氏就要铲除高杨两家,只是没有必胜的把握之前,谁也不敢先动手而已。
这和大宋如今的政局里的道理是一样的,赵普那一系的臣子个个都是忍辱负重七年之久,一朝翻身之后,谁也不愿意把自己手中的权力让给别人。可是作为皇帝,赵德昭就一定要有自己的班底,于是以谢慕华为首的新君臣子和赵普一系的老臣只能在各个领域展开争夺。虽然谢慕华从一开始就不想和赵普为敌,甚至还处心积虑想要化解和赵普、李崇矩等人之间的矛盾,可是事实证明,这只是谢慕华还是个政治菜鸟的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在政治上没有妥协,要么你死,要么我死!
是以这天下的政局玩的都是阳谋,明知道对方要夺自己的权力,也要守住不放,伺机反击。阳谋的学问可比阴谋高得太多了!谢慕华涉足政坛不到一年,要学的地方还得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