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县嵌于长安、弘农间,为必经之路,兼且皇甫嵩于城中屯兵近两万,凉州叛军固然有十万之众,分兵不可取,多留则无力进攻长安,少留则有战败风险,视而不见更不可取,必须攻下来,只是令凉州人没想到的是,代价会是这么的大……
第三百八十三章 三喜临门
盖俊改变“驻马河东,以观成败”的既定策略,变得更加富有攻击性,关羽亲自赶赴前线,三日后,蒲坂、风陵渡相继传来捷报。此次南下,盖俊降杨奉,击董卓,终于将河东郡十九县全部纳入体系,臧洪的河东太守这回才算是名副其实。
然而盖俊并未显得多么开心,左路军出了一点状况,父亲盖勋和杨阿若没有按照他的指示,入据左冯翊治所高陵,陈兵渭河上游,观京师事态,反而遵天子营救皇甫嵩的诏令,挥兵向东,进抵莲勺、重泉一带。此二地在渭河北,渭河南即郑县。
盖俊当时听说后勃然大怒,直斥杨阿若无能。
其实他也知道不该过分责怪杨阿若,后者就算手握军权,也拒绝不了上司加丈人盖勋的固执己见。
盖俊对父亲盖勋颇为无奈,今年父子晋阳一会,自己向他“吐露心声”,欲为桓、文之事,盖勋也对他的“大志”予以默认,父子二人成功解开多年心结,关系大为缓和。本以为,此番南下,盖勋定会依照他的命令行事,不会掣肘……
看来,是自己想的太过天真……
严令返回不对,过河不对,驻守原地似乎也不对,对于这支状况外的西路军,盖俊一时竟不知该拿它如何是好。
紧接着,郑县陷落,皇甫嵩战死的消息传回河东,诸方大受震动,盖俊手捧情报,感慨万千,回忆早年同皇甫嵩共事的日子。
说来,他也算是后者的故吏、故将,两人关系一直不错,虽天各一方,时有通信,只是后来盖俊通过战功,步步高升,特别是董卓入京后兵逼三辅,双方才断了往来。
皇甫嵩为国朝第一名将,他的死,对长安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对盖俊虽有一定影响,却不大。在他眼中,凉州诸将纵然击破郑县,也是拴了绳的蚂蚱,跑不了。因为,盖军已于同日攻破桃林塞。
桃林塞是弘农最后一个障碍,盖胤围攻甚久,近来又有庞德率兵相助,已是进入到最后阶段。关羽攻破风陵渡,稍作休整,旋即渡河,与盖胤、庞德并力,数日即下。即三河(河内、河南、河东)之后,弘农郡也落入盖俊之手,司隶七地,已占其四,下一个目标,当然就是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了。
随之,盖俊接到一个令他震惊的消息,樊稠联合韩遂,全歼朱儁、徐荣部数万众。
长安朝廷精锐尽失,顿时陷入十数万叛军的包围。
形势急转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