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页

汉贼[校对版] 风再起时 1796 字 2023-03-16

和孙坚预想的一战而下不同,足足攻打半月,折损上万才顺利攻克大谷关。至此,进军雒阳之路再无阻碍,大汉帝都呈现孙坚眼前。同时,大谷之战亦正式宣告结束,此战孙坚以阵亡两万五千人为代价,斩一万八千级,俘敌一万五千克复帝都之大功就在眼前,荆豫将士士气高昂,求战之心甚坚,但孙坚却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此时己方已是强弩之末,董卓军则得到半月休养生息,万一大军顿挫雒阳城下,后果不堪设想。遂再次整军制器,积蓄力量,如大谷之战前故事。

京兆尹,长安。

董卓为避关东群雄锋芒,乃至断绝朝堂内居心叵测的士人念想,强行迁都长安。长安西汉末屡遭浩劫,光武帝中兴汉室,百余年犹然不能回复西汉时期景象,虽然董卓命人加以修饰,但仍掩饰不住它散的一股破落破败的味道,除了地方够大,其他无一处配得上君临天下的大汉帝国国都这个荣誉。

一辆马车缓缓行在略显陈旧的街道,车夫谨慎而小心地注视着周围。车中之主贵不可言,乃是当今国朝除太师董卓之外最具权柄的人,没有之一。他年约五十余岁,身量高挑,脸容古朴,颌下三缕长须,长半尺有余,虽闭目养神,却显威势。此人正是大儒郭泰所识、太尉邓盛门生、太傅袁隗故吏,并州第一名士王允王子师。

董卓初入雒阳即拜王允为九卿之太仆,继而守尚书令,前文提到过,三公无权,权出尚书台,尚书令有宰相之权。关东兵起,董卓欲行迁都,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反对,旋即被罢免,王允顺势成为司徒。让人吃惊的是,董卓并未让他卸任尚书令。要知道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与太傅袁隗有辅佐幼帝之责,亦不过加‘录尚书事’而已,王允却是司徒兼领尚书令,权位之重可谓自董卓以下第一人。

董卓重用王允,可不仅仅是两人同出于边地的关系,而是王允表现出了顺从之意,事无大小,皆向董卓禀报,任用之事,全凭董卓做主。这样一个既听话又有名气的人董卓自然会加以重用。

王允所作所为与以前简直判若两人,更兼其为袁隗故吏,袁隗全家遇害,而他却甘为董卓鹰犬,有很多人明里背里骂他忘恩负义,王允闻之冷冷一笑,竖子何知我谋?

去年,刚刚到达长安不久,他便一手策划了举兵以迎关东州郡的计划。

参与此计划的有故太尉黄琬、已故司空荀爽、执金吾士孙瑞、护羌校尉杨瓒、尚书郑泰、何顒、荀攸等人。王允向董卓建议雒阳遭北东南三面围攻,不如以执金吾士孙瑞、护羌校尉杨瓒领兵从长安出,经武关入南阳,攻击袁术之背。

此计划巧妙的结合了当时的形势,让人看不出半点破绽,董卓欣然同意,然而正当士孙瑞、杨瓒整装待、准备出兵之际,董卓经李儒提醒,突然收回成命,致使几乎成功的计划胎死腹中……

静静想着心事的王允猛然听到车外一阵吵闹喧哗,眉头不由皱起,不用睁开眼去看,他休沐日每每从此经过,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此乃蔡邕府邸也。

蔡邕很受董卓信赖,贵重于朝,每至休沐日,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

王允以前当过太傅胡广掾吏,对于这位胡广最得意的弟子蔡邕,王允与他尚还融洽,黄巾之乱他出任豫州刺史时,缴获过宦官与黄巾蛾贼私通的信件,为宦官迫害,逃亡期间曾入住陈留蔡家庄一些时日。可是自董卓进京,王允完全改变了对蔡邕的看法,他屈事董卓,是为反戈,而蔡邕不同,他是真心事董。蔡邕一生不得志,卒得重用,极尽谄媚于董卓,为助董卓当上相国,写的奏章肉麻至极,令旁人都羞红脸。

想起蔡邕,就不可避免的联想到了其婿盖俊,王允眉头拧得更紧了,这也不是一个好东西。后者虽同董卓两度交战,却都是点到而止,且他去年接到乡人书信,得知盖俊刚刚在并州站稳脚跟,就迫不及待向太原郭氏等著姓下狠手。而今他坐拥十数郡,兵马十数万,不想着来长安勤王,反而东入冀州抢起地盘钱粮来,不愧是翁婿,两人实乃一丘之貉。

惟一让他有些欣慰的是,盖俊之父北地太守盖勋与他多有书信往来,素有讨董之志,一旦自己这边向董卓难,对方必起北地数万汉羌精锐以援。王允确实看不惯盖俊,但也不得不承认其麾下骁勇善战,北地是他崛起的地方,数万兵足以抗衡董卓军。只是,他不怀疑盖勋,却信不过盖俊,盖勋究竟有没有能力控制北地精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