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留情点头道:“不错,这些香客多是苏、常、锡,杭、嘉、湖等地方的农户人家,一乡一村,结伙成队,乘香船来杭,拱宸桥一带,进香者以船为家,步行为主,生活节俭,自带糕粽果腹”。
易寒道:“路途遥远却也不容易,难为他们了”。
楚留情笑道:“咦,易兄此言诧异,俗话说的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些香客此行目的虽然是进香敬神,对于他们来说难道不是一种开阔见识的机会,进香之举岂又不是游玩休闲之举”。
突见前方一支队伍敲锣打鼓,像极了迎亲队伍,只见数个男子架起一根重达几十斤的大烛,左右架起黄、白布数匹,牵拽而行,一人举旗导引。
易寒问道:“这又是什么?”
楚留情解释道:“这叫舍幡,是蚕农的俗例,将此烛抬到寺庙点燃,再吹熄带回,作蚕房照明,以祈蚕花旺盛,而这数匹黄、白布就捐舍给寺庙”。
易寒笑道:“倒也有意思的很”。
楚留情道:“何以成俗却也无从追寻”。
这拱宸桥却也不近,两人步行走了好一会也却还没有抵挡,不过沿途形形色色的景象,两人不敢疲惫,倒是乐在其中,过来一会又见到一群肩挂黄包,手携香篮,腰糸红带,头裹白巾的女子香客,她们结群而行彼此窃窃私语,看样子也是结伙而来。
楚留情道:“这些都是茶农,至于未出阁或者已婚都没有什么计较,她们一天之内来回百余里,烧遍三山寺庙之香,名叫“翻三山”。
看着她们,易寒似乎能看到一幕景象,茶山之上,姑娘们怀揣篓子采着茶叶,这边一个,那边一对,日落西山,又满载结对归家,人一生到底要追求什么,穷与富,时间流逝最后归于尘土还不是都一样。
总算到了拱宸桥,只见沿岸停靠着无数从各地前来进香的香船,竟有上千艘之多,整个河面几乎被塞满,就好像已经变成陆地一样,可以想象密集到何种程度,只是这些香船停靠有序,密而不拥,条条有序,只见不少汉子正在吆喝着指指点点,看来正是这些人的功劳,但见一艘刚刚到来的香船在一名汉子的安排下靠岸,接着船主递给那汉子一些银两,易寒恍悟,原来还要缴纳停泊费用。
这些香船自然比不得金陵花船的华丽奢美,却也另成一副风范。
不少烧香的妇女下船而来,身穿蓝色印花布裙,用白色或蓝色的头巾包裹于头,又的还在发簪上插上一朵红艳如火的纸花,娇俏如花,古风犹存。
楚留情忙指着远方道:“易兄快看,小碧玉!”
易寒望去,却是一个二八少女,同样穿的也是轻软飘逸的蓝印花布,但是这些未出阁的少女与妇女不同的时候,头上并没有裹上头巾,而是梳了双髻,云鬟垂于两耳,静若拂黛清芙。
此刻岸边桃红柳绿,花香鸟语,这些身穿简朴蓝印花布的少女,与小桥流水,绿柳红桃,淡淡的香烟氤氲,构成了一幅独特风韵的风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