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风锐利的目光落在这位跟随自己许久的亲信身上,淡淡的说道:“我不妨告诉你,除了我韩家能掌控的士人之外,别人都很难支持对南洋的出击。哪怕是以海盗的形式。所以,我才要亲自过问这件小事。岳麓书院是南方最大的书院,影响力也是最大。段庚虽然不是岳麓书院出身,却和那里的学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时常在一起谈论国事、舞文弄墨。”
“我帮段庚平反,可以拉拢岳麓书院的文士。还有,为段庚奔走的人中,也有朱熹的身影。这个老家伙,虽然有些混蛋事我很不满意,但是这件事还算他做对了。他现在狗屁都不是,官场就是这样,下了台的三品官员还不如个九品芝麻官。他现在说话没人听,我出手平反,朱熹还得欠我的人情!”
顿了顿,韩风接着说道:“如果这件事做好了,对我们细作司有莫大的好处。我敢打赌,将来你们一定会为我今天的决定骄傲。”
“如果不是要拉拢士人,大人还会为段庚平反吗?”李飞镖喃喃问道。
“你是第一天认识我吗?”韩风傲然一笑,锐意十足!
第三十三章 舌战群儒(上)
每天早晨,朗朗读书声都会从岳麓书院中传来。无论是狂风还是暴雨,从来都不能打断那些求知的声音。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的辩论,每一天都在岳麓书院发生。学子们握着书卷,争论的面红耳赤的场面,早已让长沙人见怪不怪了。
朱熹有些疲惫的坐在廊台上,裹着厚厚的外袍。年纪大了,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要是换了十年前,自己绝对不会穿这么多衣服。可现在,就算裹的像个粽子,依然觉得有些寒冷。一大早起来,就看不到太阳,天上一朵朵暗淡无光的云彩掠过,似乎故意不想让这位垂垂老矣的人得到温暖。
学子们依然在读书,稍候还有对典籍的辩论,曾几何时,朱熹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可今天,老人家已经提不起这个精神了。张蓦这个得意门生对他的冲击很大,学生是不是一定要和老师的观点一致?还是说只有敢于打破老师给予的桎梏才能化茧成蝶?朱熹没觉得自己错,但是张蓦也不觉得自己错——于是,师徒俩虽然保持着礼节,可已经一天没怎么说过话了。
一片落叶打着旋落在朱熹面前的池塘里,在水面上静静漂浮,从朱熹的足边流过。一阵莫名其妙的伤春悲秋从朱熹心头掠过。他有些懒散的扶着廊柱站起身来,想要回到书院里,跟学生们说说话,却突然听见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至近传来!
猜到会发生什么的朱熹,扶着柱子一动不动,目光看向大门处。过不一会儿,大门被人推开,一位神色困顿的年轻官员出现在大门口,身后跟着十余名官兵。
“朱老先生!”韩风连夜赶路似乎感染了风寒,打了声招呼,便轻咳两声。他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吩咐属下在门口等候,自己快步朝朱熹走去,轻声说道:“许久未见了!”
朱熹从鼻子里冷哼一声,对于韩风,他自然是一点好感都欠奉。并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年轻人一手把他从高高在上的官位上拉下来,更是因为这个人做的所有事,都和朱熹心中的道德观价值观相悖。一个靠暗杀、暴力、阴谋走上高位的年轻人,绝不是朱熹欣赏的类型。他更喜欢的是那些两袖清风,以天下为己任的清高学子!
“韩大人去了南洋发财,怎么有空来长沙府?难道是看看我这把老骨头进没进棺材?”朱熹冷冷的挖苦道。
韩风快捷的脚步一点没有停滞,仿佛没有听见朱熹那浓厚的嘲讽之意,笑呵呵的走到朱熹的身边,十分随意的靠在廊台上,淡淡的说道:“朱老先生,你们政见不合,有些私仇。这些事,你我都心知肚明。但是我今天来找你,为的是国家大事。老先生既然说过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想必自己会以身作则的吧?”
笑话!难道说带着一群海盗下南洋是为了国家?朱熹轻蔑的打量着黑了不少的韩风,昏花的老眼掩饰不住他眼神中的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