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6页

顿了顿,张鲁稍叹了口气说道:“自汉中失陷,避居巴东之后,鲁身心俱疲,精力衰减,渐觉世俗荣辱,不过过眼烟云,正欲抛开俗念,宁心壹志,主持教务。不想,因王师北伐大胜,汉中之事又起波澜。

不瞒大将军与诸公,确有人鼓动鲁重掌汉中。但鲁亦知自己已是有心无力,家中五子,三子盛无心俗事,其余四子才不堪据领汉中。舍弟虽然颇有武力,但非守牧一方之才。

故而,鲁愿将汉中之地,托与大将军,请朝廷另派贤明之人继任汉中太守。鲁愿以微薄之力,从旁辅佐。”

张鲁的这一席话,直截了当,干脆得让人有些震惊——他真得舍得放弃手中的权力,要把即将到手的汉中交到大哥手中?

张鲁,这个像宗教领袖多过像一方诸侯的人,在这个以成败论英雄的乱世里,居然能够做到视富贵权势如尘土。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方一直都在算计张鲁,此次邀约其实正是为了设法使他让出对汉中的主导权。

但是没有想到,真正的手段还没有使出来,张鲁居然已经自行满足了我们所需要的一切。

由这里,我突然想到了建安初陶谦三让徐州的事情来,脑中闪过了一丝灵光。

投资,政治投资!张鲁现在所做的,跟当初陶谦所做的,其实都是政治投资——既然子孙无法经受这乱世的考验,那么索性就以“让徐州”、“让汉中”这样政治投资,为子孙谋得一柄遮天的大伞。如此一来,纵然无法割据一方,至少能够子孙后代平安地承继下去,甚至还能够蒙荫万代。

不过,张鲁和陶谦的区别在于——陶谦虽然预见到大哥的前途不可限量,却没有想到因为种种原因,大哥当时竟然没能在徐州站稳脚跟,以至于这场投资几乎等于是失败了。

而张鲁则不同,以眼下的形势,大哥完成社稷一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他的投资,几乎已不存在任何风险。

自己掌握汉中,看似权柄在握,风光无限。然而,身处刘、曹两大超级势力的夹缝之中,张鲁的命运就如同风中之烛,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能够不受眼前利益的蒙蔽,准确地选择了一条利在后世的道路,需要何等眼光和心胸。

在后人看来似乎相当平庸(至少在英雄倍出的三国时代)的张鲁,其实,也是一个很不简单的人物。

第一百六十二章(上)

张鲁主动请让汉中一事,虽然颇有些出人意料,但毫无疑问,这的确是帮了大哥一个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