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页

“但,饶是知道如此,我身为高祖之后,亦不能如其他人一般,坐视汉室衰微。自黄巾之乱起,我与云长、翼德奔走四方,寄人篱下,数次数落,最困难时刀斧已经架脖,只待一声令下,便是人头落地。”刘备摇了摇头,叹气说道,“那段日子,虽然艰苦无比,但我九死不悔。为汉室再兴,为重现武帝时之辉煌,纵然让刘备粉身碎骨,也是再所不惜。

到如今,总算熬出了头。我领有荆、扬、交三州,治下沃野万里,百姓五百余万,大军二十余万,更有云长、翼德二弟,与元直、孔明、士元、公佑、仲司、子敬你们这些英才相助。纵然曹操强悍如鬼神,我也有那份胆量与豪气,与他斗上一斗,争上一争。

不怕仲司笑话,大汉能否再兴,最后一丝希望恐怕就是落在我身上。若我败亡,能与曹操抗衡者再无第二。到那时,曹操恐怕就要再行新莽(王莽篡汉)之事了。”

“以主公的仁德名望,以君侯、将军勇冠三军之能,更有徐、诸葛、庞等诸公相佐,懿相信,汉室再兴只是迟早的事!”张懿略显激动地说道。

“恩!”刘备笑着点点头,顿了片刻后,又换了个话题说道,“仲司,你到我这里有多久了?”

“懿是在建安六年九月投在主公麾下的,到今日也有五年出头了!”张懿略一回忆后说道。

“五年了!”刘备轻叹口气,感慨说道,“记得仲司刚到寿春时,还是一个风华青年,如今倒也快及而立了。

这些年,实在是有些委屈仲司了。”

“主公说的哪里话?”张懿急忙说道,“懿本一介无籍无名之人,初投主公即得重用。短短五年,即授征南大将军椽、典农中郎将等职,普天下也寻如此殊厚之待。”

“备自身虽无旷世之才,但胜在年长又颇有几份阅历,自认在看人上还颇有些心得!”刘备摆了摆手,阻止了张懿的话,正色说道,“仲司精晓军、政,仅以才论,绝对可称国士。与元直、孔明、士元他们相比,恐怕也是难分伯仲。”

“主公谬赞,懿怎当得起……”张懿还待自歉,却被刘备接下来的话给打断了。

“仲司,以你之才,当真看不出前线战端与孙家谋叛两事,孰轻孰重么?”刘备轻轻地询问道,温和却隐有一种摄人力量的双眸紧紧盯着张懿。

张懿先是一楞,随即辩解道:“主公,内不安则外自乱。正因此刻前线战端大起,后方军力空虚,如若不轨之徒乘机兴叛,后果实在不堪设想。一个不好,非但前线战事会受影响,甚至后方基业也会丧失殆尽……”

“仲司,你当真没有看出此次扬州内乱中的那些蹊跷地方么?”刘备盯着张懿看了许久,轻轻叹气说道,“早先庐江、丹阳、九江诸郡中的那些流言,当真是孙家所散布的么?江东平定已有四年,孙家一直都在临淮。除了孙伯阳曾搞出一些事端,孙家上下并无什么异动。四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足以改变人的心了。且不说还有人留意着,就算孙家想搞出些流言,会有多少人帮他们散播消息呢?

再者,贺公禾虽曾与孙贲有过些书信来往,但贸贸然起兵攻击庐江,也有些不合常理。公苗就在丹阳,麾下有近两万新兵,贺公禾当真要兴兵作乱,照理也该让其兄响应一番。而且,贺景究竟是擅自调兵作乱,还是奉命返回庐江,只需找相关人询问,看贺景到底有无收到一封军令书模样的东西即可。此事先前竟无人过问,待我让子敬前去探查时,却发现潜山县中有几名官员县吏莫名暴亡。

此外,那孙贲虽心有不甘,但若我要杀他,何苦等到今日。一年前他秘密联系子敬等人时,我就能光明正大将其诛杀,何必用出这暗地里刺杀的手段。而那年仅16岁的孙皎,本就是中庸之才,孙贲做不成的事情,他就更无法做成。若并非我下令诛杀此二人,还会有谁有这等能力潜到临淮,无声无息地杀人弃尸?恐怕,舍曹操,再无第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