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页

“……有如此众志成城,同心同德之臣,何愁他日不能重整气象!”片刻后,孙权收敛了笑声,慨然说道,“胜败皆乃兵家常事,自古便未闻有百战百胜之人,我父、兄何等英雄气概,亦尝有过兵事不利窘迫之时!”

顿了一顿,孙权略有些怅然地说道:“今次之败,若真正追究起来,最大的过失便是在我……若非我急于求成,何至有今日之事。”

“公谨请起!”孙权起身离座,举步来到周瑜跟前,亲自将其扶起。随即,又对其余拜伏在地的将领说道:“诸位,都请起吧……”

“多谢主公!”太史慈等人满面感激之色,向孙权拜了一礼后,缓缓起身。只有自感罪重难赦的孙翊,仍自跪立在一旁。

“三弟……”孙权看看孙翊,叹了口气说道,“你也起来吧……”

“多谢二哥!”孙翊抬头望向自己的兄长,胸中一阵激荡,深吸了口气,泪水夺眶而出……

“追究责任之事就不必再提了!而今最为紧要之事,是如何应对刘备老贼接下来可能的进袭……”孙权以目光巡视全厅,沉声说道,“我与刘备老贼之间,实力已成我消彼长之势。老贼野心勃勃,觊觎我江东久矣,必不会甘心只占庐江、丹阳、吴三郡之地,恐其不久便会继续寇犯九江、豫章诸郡。”

“主公之言是极!”看到孙权能够克制住心中怒火、表现得如此成熟稳健,张昭欣慰地点点头,出列说道,“而今须得想法赢取时间,以备休养生息、重整军力……”

“嗬~~!”鲁肃心中一松,暗出了一口气——今日无论孙翊、还是孙权,相较往日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且都是非常可喜的变化。如此一来,大事尚有可为!

微微颔首之后,鲁肃举步出列说道:“主公勿忧!以肃之见,刘备短时之内当不会继续寇犯于我。”

“子敬何以如此肯定?”张昭眉头微挑,疑惑地询问道。

“原因有三……”鲁肃不紧不慢地从容分析说道,“其一,丹阳、庐江两战,敌军虽侥幸(考虑到孙翊等人的感受,鲁肃特意这样说成‘侥幸’)获胜,但其兵力亦有不小损耗。刘备原本兵力便比较有限,经此损耗之后,短期内兵力当无法恢复;其二,刘备初夺丹阳、吴郡,即便庐江也是夺占未足三月,民心尚未归附,且此三郡中必还有忠贞于主公的志士,故而,于刘备而言,当务之急应是如何安定三郡民心,恢复郡治。在这三郡未完全安定之前,我料想其不会轻易再度出兵……”

“恩……”孙权微微颔首,对鲁肃的分析表示认同,随即感兴趣地问道,“这原因之三又是什么?”

“许昌曹操,就是刘备不敢轻易出兵的第三个原因”鲁肃接着说道,“曹操雄据天下五州又半(半个冀州),地广人丰,兵多将广。曹操诸敌中,其最忌者恐怕便是那刘备。故刘备每占一地,曹操必倾其军力相攻,徐州如此,汝南如此……前段时间,曹操所以纵容刘备据寿春为基本而南下扩充,并非是放松对其戒备,而是因粮草匮乏的缘故。去年青、徐、兖诸州皆逢干旱,粮食歉收,加之连番与袁绍、刘备、马腾激战,曹军粮草消耗极剧。无粮则无战!但今年天下风调雨顺,青徐诸州新粮皆已收获,曹操粮乏难题已解。”

“子敬之言颇合我意!”孙权点头说道,“正可乘此机会,抓紧整军备战,来日我定要亲与刘备老贼一决雌雄!”

“公谨……”孙权望向周瑜,诚恳地说道,“征募、整训士卒事宜还要交托于你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