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经济因为中华民国的拉动,原材料开采行业一片繁荣,可谓是蓬勃发展。而中华民国,则省去了很多原材料开采的劳动力,将更多的劳动力放在了基础设施建设上。
中华民国此时的产业分工,相当于就是欧美向中国出口原材料,附属国也向中国出口原材料的同时,还有大量的技术低,附加值低的商品出口到中国,让中国不用分出劳动力去生产这些商品。
不过中华民国的劳动力,很大一部分投入到了房地产当中。
老百姓有钱了自然要住好房子,同时城市也需要改造,这些方面都缺乏基础,因此拖了战争工业发展的后腿。
房地产,也成为财团敛财的重要领域。
中国第二次武力干涉俄国,花掉了上百亿的资金,即有打掉的,也有用来援助俄国人的。
钞票撒下去,又没有建设起产业。
财团的模式,即是当财团把需要建设的产业都建设得差不多的时候,消费市场也基本处于饱和状态。
当消费市场饱和后,就很难继续发展了。
房子、汽车、电器,这些大头的消费品,都属于耐用品,老百姓买了之后,可能七八年,十几年都不用换。
这次对俄干涉,增加了货币流通量,财团要想办法将这些钱收回来,才能保持消费市场的持久。
说白了,这就是大象头顶上的香蕉,引诱着大象努力的干活,从而建设起更多的东西。
只是一些国家,大象永远没吃到眼前的香蕉。有的国家,在大象干了一定的工作量之后,即会干脆的把香蕉交给大象。
中华民国的民族资本集团,自然有把香蕉给大象吃的底气,只是节奏要把握好。
因此财团开始提高房地产价格,对于低收入群体的房子,价格依旧是那么多,没有什么变动。但是中高收入阶级住的房子,价格再次拉高了。
这导致很多中高产阶级,再次对房地产价格的高涨而目瞪口呆,很多中高产阶级,直接跑到郊区自己盖房子了。
中华民国的土地是私有制,因此盖房子比较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