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于用可再生资源,换到了不可再生资源。
大宗农产品又中央严格控制生产规模,避免了恶性竞争,又保障了农业生产者的收入能够稳定,从而又带动资本注入农业生产,资本的注入,自然也就会投入最先进的农业生产力。
中华民国不仅在机械化、施肥、灌溉等方面的技术有不断的突破,在育种方面也走在了各国前列。
各种各样的作物,都有进行较大规模的育种研究,这在当前的世界是绝无仅有的。不管是罗斯柴尔德财团还是美国财团,都还未把农业语种列入重要的科研项目。
中华民国却到处都是育种基地,以此保持农业生产力的先进性和竞争力。
有了大量剩余资本之后,以及欧美人才因为战争结束而大量流入中国之后,这些科研的投入更是不断的增加,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
科研成果一出来,有的因为军事原因而封存,大部分则立即应用到生产方面,这是拥有剩余资本的好处。
这次秋收进展得很顺利,农机数量也充足了,各地交通也极大的改善,农产品运输比较顺利。
由于铁路的不断修建,此时中华民国的铁路总长已经突破了二十万公里,是后世中国的两倍了。
后世中国的铁路之所以发展缓慢,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国家结构问题,老百姓所需的物资当地能出产较多,没有大规模的产业分工,很多商品不需要长途运输。
而如今中华民国因为财团垄断,产业化比较集中,因此大部分商品需要互通有无,自然也就需要运输了。
铁路是运输大宗货物的主力,农产品就属于大宗货物。大量铁路的建成,也降低了农产品运输成本。
民资建造铁路已经快疯魔了,因为需要运输的商品、原材料越来越多,对铁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二战前美国的四十万公里铁路就是这么出来的。
至于后来为什么拆除,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把大部分的产业分包给一群小弟了,加上高速铁路、空运的发展,铁路运输需要也就减少了很多。而此时中华民国已经把产业分包给附属国,附属国的工业发展,也降低了一部分中华民国的铁路运输压力。但是附属国因为工业发展,也在大规模的建设铁路。
而此时中华民国通过农产品大量出口,以及飞机、汽车、电器、机械设备的大量出口,加上金融服务、投机敛财、远洋运输业、海外服务业、零售业的发展,使中华民国获得了大量的外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