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页

体力劳动除了修铁路、公路需要一些之外,修水利也是需要的。但是,植树造林纯粹就是体力劳动。

没有什么机械能搞植树造林的。

如果中华民国要在西北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就必须调集大量劳动力,首先西北没这么多人,在外地招募工人需要很多钱,而且用国内的工人来造林和用俄国人来造林没什么区别。

那还不如让俄国人来造林,中国工人则用高效率的生产力进行建设。

“进攻沙漠?我们西北可没有那么多的水啊!”唐汉民指出了其中的问题,西北地区确实没那么多水,黄河的水又不够用。

西北地区的发展,受水资源的严重制约。

在西北建设太多的工厂,就会用掉太多的水资源。农业上也无法建设开垦太多的耕地,因为是水资源用太多了,黄河下游会断流。

“我们又不是要一口气消灭沙漠,只是每年向沙漠推进一点。水不够用,我们可以从北海调水,每年调个1000亿立方米的水,也能用个600年才枯竭。”江渝早有计划,那就是从贝加尔湖调水。

如果每年调个100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那么就相当于两条黄河的流量。

作为穿越者,江渝知道,这个国家如果不断的在北方发展工业,那么未来整个北方都将面临缺水的危机,就连南水北调都解决不了这个危机。

与其搞南水北调,不如搞北水南调。

每年贝加尔湖有600亿立方米的水从安哥拉河注入叶尼塞河,然后流入北冰洋,那完全就是浪费了,还不如把这些水资源抽调到北方地区。

甚至连整个叶尼塞河都抽调掉都无妨,叶尼塞河是世界大河之一,每年流量高达6255亿立方米。

要知道后世中国每年用水供应量仅为5600亿立方米,而且还是在节水技术不普及的情况下,其中60是用于农业灌溉。

如果把整个叶尼塞河都给抽调了,用于中国的农业生产,那么什么海水淡化都不用那么急着搞了。

长江的水也很多,但是江渝可不敢动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