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页

钱庄倒闭后,那些股票虽然说名义上要卖掉交给储户,但什么时候卖那是两淮行政总署的事。

在钱庄倒闭的同时,各大报社纷纷进行报道,并得出了一个公认的结论,“把钱放在钱庄是很冒险的行为,只有放在华东银行、西北银行等民族大银行才是最保险的。而外资银行在中国,随时也面临着倒闭的风险。”

这个结论的得出,加强了财团对金融业的垄断。

这次钱庄挤兑风波之后,再也无人敢把钱放在钱庄了,钱庄在这一阶段已经算是正式退出历史了。

仅存的一些没有投资铁路股票的钱庄日子也不好过,虽然说他们撑过了挤兑风潮,但问题是去他们那里存钱的人越来越少了。

而舆论却在高呼加强对钱庄的监管,使得法律上对钱庄经营的限制越来越多,此后钱庄逐渐在中古消亡。

取而代之的是储户们极有信心的华东银行、西北银行等民族大银行。

就连外资银行都遭到了很大的冲击,首先此时民族主义开始苏醒,各地皆号召百姓将钱放进民族银行。再则外资银行存在不确定风险,也是储户们的顾虑所在。

同时外资银行此时的营业方式已经落后于中国民族银行,老百姓到外资银行存款都感觉很不方便。

最简单的一元开户,在此时的外资银行依旧没有。

而当外资银行进行改革的时候,中国地区的民族银行已经彻底做大,他们已经无力与中国的民族银行抗争。

中国的民族银行开得到处都是,就算是小县城都有,老百姓想要汇款什么的极为方便,而外资银行也就多集中在一些繁华的城市,如上海、武汉这些贸易、金融城市。

会把钱存在外资银行的,也都是一些外国买办。

不过那些外国买办现在日子也不好过,因为国货开始崛起了,如最大的华东百货都很少卖洋货。

就算是卖洋货,也都是自己采买,根本用不上那些买办商人。

上海地区七万多名买办商人此时只剩下了不到一半,其他的都没什么生意做而转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