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页

“陛下、娘娘,臣非常认同刘将军所说的,只要对我大唐有利的,都是良策!”在刘逸说话一停顿间,裴行俭马上站出来,表示了对刘逸的支持,“臣也以为,我大唐对有地加强治理之初,胡人的反抗一定会是激烈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陛下和娘娘制定的恩惠政策惠泽胡地,胡人的反抗一定会慢慢减少的,那样我大唐对胡地的治理就会稳固下来……”

接着魏玄同、岑长倩、魏元忠等大臣也站出来支持刘逸的观点。

“陛下、娘娘!臣觉得,除了这些强加对胡地治理的手段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那就是强势推行对胡人的汉化!”刘逸趁这些朝臣站出来支持自己之际,又把后面的重磅炸弹抛了出来,“只有将所有胡人都汉化了,将所有胡人都变成汉人了,叛乱才会在最大程度上减少……”

刘逸用高亢的语调,将当日在李治与武则天面前讲过的那一大通汉化的理论和理由都讲了起来,只讲得唾沫横飞,朝中那些重臣们都用惊异的目光看着他。

朝中的大臣们虽然有一些已经知道了刘逸在皇帝和皇后面前所提的奏议,但完整的理念还是在刚刚刘逸讲述时候才知道,这惊世骇俗的理论,出乎殿内大部朝臣的意外,一些人是根本没有想到刘逸能将汉民族的文明讲的这么完美,没想到能用中华文明去同化胡人,将胡人汉化。

“陛下、娘娘,臣以为,随着我大唐国力、军力的进一步增强,胡人对我大唐的仰慕程度也在增加,若在军事威压的同时,大力推行汉化手段,迫使胡人习我汉字、说我汉话、从我汉俗、行我汉礼、着我汉服,那百年之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胡人必将被我汉人同化,若是天下间皆是汉人,皆以我大唐为宗,那叛乱发生的机率必将大大的小去,我大唐的威严将遍临天下,少数不服我大唐统治的胡人,还何足惧……”刘逸在将自己所想的理论大部讲完后,也即住了口,这一大通话讲下来,已经是口干舌躁了,他也在等着其他朝臣们的反应。

“陛下,臣附议!”与刘逸交流最彻底的裴行俭再次站出来支持刘逸的观点,“将胡人或者胡人的后代皆同化为汉人,强势汉化的成果,很多时候是军事征服手段所不能达到的,若是以军事征服、加强民生的治理,再加汉化手段,胡人的威胁还何足惧?不听服的胡人可以轻松将其消灭,胡人还将何在?”

刘逸看到朝中一下子没有人站出来表示反对,再加上前面出来反对的人也不多,有些满意,自己所提的这些计议还是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结果不算太差……

第四十二章 乔传旨意

除了裴行俭站出来继续支持外,其他朝臣们都还在震惊之中,刘逸今日所讲的东西,从开始时候的如何安置俘虏,再到后面的军事屯田、派驻官吏加强治理,及在胡人中强势推行汉化,这些东西结合起来,已经不单单讨论如何处置这二十几万突厥俘虏的事了,而是一整套对付突厥及其他胡人的手段,皇帝和皇后让刘逸当殿提出来,让众臣朝议,其中的喻意有些耐人寻味。

特别是刚刚站出来反对过刘逸的薛元超和裴炎这两位列于宰相位的大臣,在听了李治力挺刘逸的话,刘逸又说了一大通汉化的言论后,他们虽然觉得刘逸所说的观点里面有许多是他们不认可的,但也一下子找不到理由反驳,更别说还有一些是他们认可的,再加上因为皇帝和皇后都是认可刘逸所说的,也没有再站出来反对。

没有很充分的理由将刘逸的观点驳倒,倒不如不说,只要这事不当场拍板,还有机会讨论的,他们也准备在回去后,细细研究一下刘逸所说的观点,再作论述。

刘逸看到李治与帘后的武则天在悄声商议了一会,然后不待再有朝臣站出来表示异议,宣布道:“刘爱卿所提之议甚是新鲜,朕觉得今日立即朝议这么多东西有些急了,不若众爱卿回去好好琢磨一下,待下次朝会时候再议……散朝!”

李治宣布散朝后,马上起步往殿外走去,其他那些因为听了刘逸今天所说的这么一大通包容了数个观点,但又贯穿在一起的言论而有些震惊的官员们,也相互结伴着往殿外走去。

刘逸在殿门外追上了同样往外走的裴行俭,今日他第一次在朝会上提出奏议,而且还是引起轰动的奏议,其他大臣这样的反应,特别是裴炎这位刘逸知道其在历史上大名的重臣这样近乎侮辱的指责,他想和裴行俭讨论一下相关情况。

裴行俭也似乎特意在那里等刘逸,在刘逸走近他身边时,即马上打招呼:“刘将军,某还有一些事想向将军请教一下,还请到某住处一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