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艺顿时惊醒过来。自己被眼前大好战机所诱惑,头脑发昏,竟然以为战功唾手可得,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事。正如魏征所言,乌骨城乃高句丽除平壤以外最为坚固的城池,其防御之坚固,防守兵力之多,都超过了辽东城,而更重要的是高句丽人有着与国共存亡的坚强决心,为此他们前赴后继,无畏无惧。高句丽人之所以能在帝国前两次的猛烈攻击中坚持下来并取得胜利,与高句丽人的这种悍不畏死、百折不屈的精神有着直接关系。所谓哀兵必胜,此刻的高句丽人正是“哀兵”,乌骨城内更有几万哀兵,若是加上城内的平民和奴隶,则哀兵更多。以帝国军队现有的兵力,根本就拿不下乌骨城。
既然暂时拿不下乌骨城,只能死守好不容易才打开的一道“缺口”,那么高平就重要了,伽蓝也重要。高平是乌骨城的统帅,在高句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如果他能投降,并说服城内的部下也投降,那么乌骨城便能不战而克。而在这个过程中,兵力多达三十二个团的龙卫军能否保持高昂的士气与高句丽人持续血战,便成为决定战局发展的关键,为此,伽蓝必须活着,否则一切美好设想都将不复存在。
“将军,龙卫军在乌骨东城投入了二十四个团,在南北两城则各派两团马军予以钳制,还有三个团为预备,乌骨西城战场上只有一个团。”柴绍言辞恳切地说道,“高句丽人拼死反击,以上万精兵围杀伽蓝将军。战局至此已进入关键时刻,而能否救出伽蓝将军,则成为我军能否掌控战局发展的重中之重。将军,请三思啊。”
柴绍的话,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武川系核心层的立场。从武川系的政治需要来说,伽蓝是武川系和温和改革派在政治上保持“默契”的“桥梁”,这个“桥梁”一旦断了,武川系和温和改革派反目成仇,那对武川系来说损失实在是太大,难以承受。
罗艺觉得很荒谬,无法接受和相信的荒谬。
傅端毅也罢,柴绍和魏征也罢,都从自身利益出发,根本就没有考虑当前战局的需要。当前高句丽人正以全部力量向东城门发动反扑,而西城战场,不过是牵制战场,其目的就是要诱使帝国军队分兵救援,一旦自己把八个团的兵力投到西城战场,则正中敌军奸计。
但是,傅端毅和魏征的话他可以置之不理,柴绍的话他却不能不听。出征前,无论是家族长辈还是武川系核心层的大佬,都书信嘱咐他,在重大决策上,务必首要考虑武川系的利益,为此必须与柴绍保持接触并多做磋商。现在柴绍把话说得非常直白。何谓“重中之重”?对武川系来说,伽蓝就是重中之重。
罗艺非常果断,怒目含威,冲着左右僚属纵声狂吼,“再传某令,改道乌骨西城,攻击!攻击!攻击!”
第两百七十七章 伽蓝的失望
北平将士加入战场,迅速改变了整个战局。
罗艺指挥右武卫府八个团,马步军协同作战,以雷霆之势,一拳砸进西城战场。
高句丽人既惊且惧,关键时刻再度犹豫不决,在不知道中土援军具体人数的情况下,他们悲观地估计帝国军队的主力已经到了,甚至更为悲观地预测辽东城已经失陷。
中土帝国的武力实在是过于强大,无论是总人口、军队人数和战争物资,对高句丽人来说都是个天文数字,而高句丽的综合国力与之相比实在是不堪一击。以目前高句丽的现状来说,中土帝国只要再起十万大军,便能在短短时间内,如摧枯拉朽般将其彻底击败。假如辽东城已经失陷,假如帝国大军正蜂拥而来,乌骨城又能坚持多久?以当前城内的粮食存粮和城内军民的数量来计算,根本坚持不到冬天的来临。
继续抵抗下去,可能会遭到中土人灭绝性的杀戮,反之,适时投降,不但可以最大程度地保全高句丽的军民,还能为高句丽的重新崛起留下足够的本钱。再说了,国王高元和平壤也对中土帝国发动第三次攻击做出了有条件“投降”的决策,所以,此时此刻,假如与帝国军队拼死一战,甚至不惜代价斩杀被围在战场中心的那位帝国将军和他的亲卫团,很可能与帝国军队结下更深的仇怨,彻底堵死议和“投降”之路。
还有便是高平对高句丽王国和乌骨城来说都非常重要,中土人不到迫不得已不会杀他,也正因为如此高句丽人才在东城失陷的危急时刻毅然对帝国军队展开了围攻,试图以“围魏救赵”之计来迫使帝国军队分兵救援,继而重新夺回东城门。同样也正是因为如此,高句丽的攻击“雷声大,雨点小”,伽蓝和他的两百锐士才在敌人狂风暴雨般的攻击下顽强地坚持了下来。
然而,帝国军队的后援来得太快了,这是伽蓝预先已经估计到的。高句丽人也估计到了,所以高平才要假投降,才不得不冒险出城谈判,试图给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结果一着不慎,全盘皆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