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日,杨侗继续攻击回洛仓。
樊子盖回镇皇城,杨恭仁则赶赴前线指挥作战。这是两人事前约定好的,因为彼此缺乏信任,只有轮换来,以防止对方在各自背后下黑手。
邙山北麓的激战也在继续。卫文升虽然获得了近万援军,实力回升,士气也有所恢复,但双方实力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而宇文述和来护儿的主力都还在路上,尤其严重的是,据卫文升得到的消息,宇文述和来护儿的支援速度与陈棱、费青奴的支援速度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理由其实很简单,近十万人的军队,粮草武器等军需供应是个大问题,在通济渠已经被河南叛贼切断,东都被叛贼团团包围的不利情况下,援军的军需供应只能指望黎阳仓,但黎阳仓之前遭到了河北义军的洗劫,虽然“洗劫”的罪名已经推给了杨玄感,但黎阳仓遭到重创是事实,而运输的漕船不是被杨玄感一把火烧了就是被河北义军挟持而走,所以军需供应十分困难。
这些都还是小问题,大问题是,两路主力援军会合黎阳后,永济渠算是安全了,远征军的粮草运输可以继续了,而远征军对粮草辎重的需求更迫切,因为自杨玄感举旗叛乱后,永济渠粮道中断了一个多月,虽然高阳、涿郡乃至辽西诸镇竭尽所能调配军需储备,保证了远征军的需要,但因为没有补充,北方诸镇的储备几近告罄,再加上蓟燕大军南下平叛,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北疆的安全,一旦北方诸虏乘机入侵,如何应对?所以,戡乱安内固然重要,考虑到皇帝和远征军都还在辽东,此刻北疆安全更为重要,黎阳仓的粮草辎重必须优先供应北疆所需。
卫文升其实心里清楚,这一切都是故意拖延的借口,而宇文述和来护儿都是皇帝非常信任的军中统帅,这两位找借口拖延,不急于摧毁杨玄感,想必是皇帝的授意。皇帝为何如此?很简单,让这场风暴来得更大一些,让风暴肆虐的时间更久一些,如此一来,留守两京的大部分保守派贵族不是被这场风暴直接绞为齑粉,就是被这场风暴席卷而去,最终在风暴结束后的清算中灰飞烟灭。这是皇帝的借刀杀人计,借杨玄感这把刀诛杀阻挠改革进程的保守派贵族。
既然如此,那就“配合”皇帝吧,反正那些被保守派贵族所控制的东都卫戍军、西京卫戍军,现在都在战场上厮杀,而且是自相残杀,这些军队伤亡过大,保守派势力必被削弱,保守派实力不济了,还不任由皇帝宰割?
卫文升通告全军将士,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和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正率主力援军赶来,两三天之内必抵战场,所以,当务之急不仅是要守住河谷,确保主力援军能在第一时间渡河而来,还要想方设法拖住杨玄感,把叛军主力拖在北邙山,以便主力援军能以最快速度击败杨玄感,全歼叛军。
士气大振。已经来了两支援军了,一支来自蓟燕,一支来自东莱水师,那么主力援军还会远吗?显然这一次统帅部并没有蓄意欺骗前线将士,所以士气得以鼓舞是理所当然的事。
这边士气起来了,那边士气却在衰落,在绝对优势情况下,却久攻不下,久攻无果,不但东都未能拿下,就连四万西京大军都未能全歼,反而己方损失惨重,再加上各种谣言满天飞,盛传皇帝带着几十万远征军即将返回东都,于是此消彼长之下,十八日的攻击毫无进展,杨玄感的军队除了死伤更多,士气更低,白白耽误一天时间外,一无所获。
杨玄感终于意识到形势严峻了,虽然还有时间,还有一战而定的机会,但面对拒不妥协、誓死搏杀的关中本土贵族,面对杨侗和卫文升的前后夹击,他可以说是四面楚歌,尤其与关中本土贵族结下的仇怨更是影响到了未来。未来他即便顺利拿下了关西,但若想赢得关中本土贵族的支持,却是千难万难。
这时候杨玄感想到了李密,想到了李密之前对形势较为悲观的分析和判断,以及在当时看来极为保守的策略。战局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都给李密料中了,如今是调头打关西,还是奋起余力,全歼西京大军?两者相比,当然是后者更有把握,毕竟西京大军处于绝对劣势,不过在咬牙苦撑罢了,而前者因为错过了最佳时机,实际上充满了风险,一旦受阻于潼关,被敌军主力追上,必深陷绝境,全军覆没。
十八日夜,杨玄感在净域寺召开军议,详细解说了当前形势。
“明日若能全歼敌军,或者把敌军赶过大河,则局势竟在掌控之中,反之,则形势颠覆,优势尽失,危机重重,生死悬于一线。”
帐内鸦雀无声,气氛极其凝重。
杨玄感大手一挥,豪情万丈,“明日,诸君齐心,一战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