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昌在哪?就在太原城和雁门之间,与著名的契胡尔朱部落所在的秀容川相邻。尔朱荣的秀容川大军里,就有唐氏的身影。
晋地太原的第一豪门就是王氏,也就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后裔。其次便是唐氏。这两大豪门,包括代、晋两地的众多世家望族,虽然在太行山以西,却都归属于山东贵族集团。这是由它的历史渊源决定的。
历史由南北对峙进入三分天下后,代、晋乃至河东之地,都为高齐所有。在周、齐对抗中,山东齐国的实力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其世家望族亦被统称之为山东贵族集团。不幸的是,山东齐国败给了偏踞西北的周国,黄河流域率先统一。随着黄河流域的统一,当初效力于关陇西魏、北周两朝的原山东世家子弟纷纷回归本堂,于是中土的山东贵族集团骤然庞大,关陇人和山东人的矛盾骤然激烈。
大业初年,关陇本土系第一豪门韦氏的韦云起,公开“举刀”砍向了山东人,“今朝廷多山东人,自作门户,附下罔上,为朋党。不抑其端,必乱政。”今上迫于形势,不得以罢黜多位山东籍大臣。等到韦云起塞外建功,出任治书侍御史后,再次“举刀”,毫不犹豫地“砍”向了内史侍郎虞世基和御史大夫裴蕴。这次今上果断出手,将韦云起连贬数级,最终迫使其辞官归乡。
这只是两大贵族集团激烈斗争中的一个具体事例。由此可以看出,两大贵族集团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权力和财富只有那么多,双方只有斗出个你死我活,胜利一方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同理,在同一个贵族集团内部,其派系之间的争斗也非常残酷。王氏、唐氏做为山东贵族集团中的太原一系,与崔氏、李氏等河北一系,因为地域等等各种原因,其利益诉求有着一定的差别。
先前杨玄感以来护儿叛乱为名向周边郡县征召军队,河内郡主薄唐祎做为杨玄感的同窗好友,奉命带着一支由三四百人组成的乡团赶赴黎阳。到了黎阳唐祎就感觉不对了,接着治书侍御史游元被杀,杨玄感举旗兵变。唐祎为了保住性命,不得不接受杨玄感的任命,出任怀州刺史(怀州就是河内郡)。接受这一任命后,唐祎主动请命,先行返回河内,为杨玄感进军洛阳“铺平道路”。
唐祎到了临清关便“背叛”了杨玄感,一边急速向河内郡府和河阳都尉府报讯求援,一边火速向东都留守府报警。
第一百八十四章 李建成的决断
临清关是东都外围重要关隘,此关若失,河内门户大开,不但大河水道会被切断,西京与东都之间的联系也有断绝之忧,故此,临清关常驻府兵便有一个旅。
唐祎抵达之刻,李建成带着两个旅的府兵护卫西土朝贡师团也到了。正因为李建成的出现,唐祎才毅然背叛了杨玄感,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死守临清关,给东都赢得更多时间。
唐祎与李建成相识,有世交之谊。
唐祎的祖父叫唐邕,此人自追随高欢开始,一直到高氏齐国败亡,历六朝帝王,是山东炙手可热的权臣之一。在齐后主高纬时代,唐邕历任右仆射、尚书令,爵至晋昌王,达到权力巅峰。齐亡之际,此人另立皇统,以晋阳为都,力败周军,奈何内奸献城,不得以投降。唐邕德高望重,在周、隋两朝依旧受到重用,于开皇初年卒。
唐邕的长子唐鉴早在高齐就是二品大员了,先帝对其非常器重,多次出任代晋和幽燕的地方官长,后到中央领备身府,统千牛备身。时李渊就是千牛备身,是唐鉴的下属。两人虽隶属不同阵营,但性情相投,相处融洽,建下忘年之交。今上继位不久,唐鉴因老迈而致仕回家。恰好李渊出任楼烦太守,晋昌就在楼烦郡内,李渊出于对老上级老朋友的感情,对唐氏非常照顾,两家的关系因此更为亲密。
唐鉴的儿子中,嫡长子唐俭最为出色,其次便是庶出的儿子唐祎。唐俭是“太子党”重要成员,早在太子杨勇被废黜之后遭弃用,现在家侍奉老父。唐祎仕途坎坷,做为山东贵族集团的一员,他未能逃脱关陇人的“打击”,年过四十还未“出头”,如今这个主薄,还是与家族有着姻亲关系的河内太守所辟。帝国有两套职官,一套由吏部直接任命的官员,比如长史、司马和诸曹参军事,一套则由县令太守等官长个人辟置的僚属,比如郡正、主薄、祭酒等诸从事,这些人的俸禄由官长给付。做为名门望族世代官宦子弟的唐祎,对自己目前处境的不满可想而知。
杨玄感发动政变,对山东人是否有好处?从关陇人的立场来说,如果政变成功,当然要加倍遏制和打击山东人。虽然一部分山东世家望族和诸如孔颖达等山东儒生明里暗里支持杨玄感,其利益诉求很明确,但其动机却非常复杂,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未必就是一致,比如唐祎就是如此,本来他还抱着赌一把的心思,但游元被杀的消息传开后,他便知道那些山东大世家的真实目的了。
太原的地理位置很特殊,晋阳更是“龙兴”之地,历朝历代对这个地方都倾力经略,所以太原王氏、唐氏等山东太原一系的世家贵族在中土统一后,所受到的遏制和打击尤甚于河北一系。河北一系的崔氏、李氏有足够的实力借此机会“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但太原一系不敢也不愿卷进是非,唯恐灰飞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