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页

方小儿短短的人生可谓精彩纷呈,不断的遭遇剧变,而这种“剧变”让他飞快成长,让他的心智不断成熟,早已超越了他的生理年龄。这一路上,他数次想与乔二交谈,想把他的猜想说出来,但最终他都忍住了。乔二的沉默告诉他一件事,不管即将来临的变化是否对他们有利,他们在义军里的生存都将步履维艰,一个得不到首领信任的义军战士,是绝无可能安然无恙地活下去。

必须做出改变,不管是自己还是乔二,还有那些从西北回来的兄弟,都必须做出一个艰难的选择,是为信念活着,还是为理想活着,是为被无情现实打碎的鲜血淋漓的忠诚活着,还是为利益活着,为自己的利益活着。

方小儿在马背上起伏着,长发在风中吹拂着,汗水不停地流淌着,心潮剧烈地波动,思绪就如汪洋中的一条小船,在汹涌的波涛中挣扎着,渐渐的,他在黑暗和迷雾中看到一点亮光,那点亮光指引着他的方向,但朦朦胧胧,难觅其踪。

※※※

清河窦氏是河北的三流世家。

窦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早期的窦太后。窦太后是汉文帝的皇后,汉景帝的母亲,汉武帝的祖母。文景之治和汉武大帝的崛起,造就了窦太后的显赫声名。窦太后是河北衡水东面的观津人,而自她之后的窦氏,在东西两汉都是荣宠至极的皇亲国戚,窦氏也就此形成了河北(清河)、河南(洛阳)和关中(长安)三大郡望。自汉之后,窦氏衰落,不过它与大汉国姓刘氏一样,凭借经学和财富,代代传承,虽然在南北朝的历史上没有出现什么名扬史册的人物,但依旧是中土的古老世家之一。

关陇虏姓贵族中也有窦氏,但这个窦氏源自鲜卑大姓纥豆陵,鲜卑汉化时纥豆陵氏改为窦氏,虏姓窦氏与汉姓窦氏是没有半分关系。

窦建德出自清河窦氏。他与刘霸道的人生经历很相似,都是河北地方豪望,因为在仕途上没有出头之日,于是转而寻求财富,广交天下豪杰,巩固地方势力。一旦时机来临,便毅然举旗,行争霸天下之大业。窦建德以“然诺仗义、乐善好施”著称,人称“长乐公”,故他的军队就叫长乐军。

长乐军的大营现驻于白沟岸边,隔运河相望之地,就是平原郡的长河县。帝国巡察使团的船队则位于下游几里外。窦建德把军队驻扎于此,虎视眈眈,不但是对巡察使团的公然蔑视和挑衅,更是对平原战场形成了威慑,有力策应了平原战场上的豆子岗义军联军。

乔二和方小儿飞马赶到辕门外。窦建德派人来接。两人大步流星,急匆匆进入军中大帐。

迎出帐外的是位三十多岁的魁梧大汉,白袍长须,稳健中透出一股刚毅之气。他就是长乐军的副统帅王伏宝,出自清河王氏。清河王氏在河北属于末流世家,而王伏宝又是庶出旁支,因此也就是一地方豪强。此人与窦建德自小相识,义结金兰,是窦建德最为信任的兄弟之一。

乔二与其年岁相仿,当年之所以能与窦建德、王伏宝、孙安祖等人结交,是因为他是久走河北水路的私盐大盗,手下有一帮兄弟,双方联手,可以获取更大利益。窦建德举旗后,乔二依旧奔走水路为义军筹措军资。当时清河郡有两股最大的义军,一个是高士达和窦建德,他们盘驻于白沟以北的高鸡泊,一个是张金称张金树兄弟,在白沟以南活动。双方在利益上产生冲突,乔二首当其冲遭到“攻击”,而把他卖给官军的正是张金称。也正因为这些缘由,窦建德和王伏宝对乔二产生怀疑后,并没有立即下手,而是犹豫观望了几天,结果河北局势突然风起云涌,骤然失控。

“刘霸道死了。”

王伏宝语出惊人。乔二和方小儿呆住了,不敢置信地望着王伏宝。刘霸道死了?河北第一个揭竿而起,豆子岗实力最强的阿舅义军的统帅,死了?

“阿舅军在将陵城外突遭袭击,损失惨重。”

停了片刻,王伏宝再爆惊人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