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第一次东征失败了,但第一次东征给了高句丽人以致命一击,高句丽人的国力根本支撑不下去了。二次东征可以这样形容,只要帝国的大军浩浩荡荡抵达平壤城下,高句丽人必定举城投降,所以皇帝和中枢才会在第一次东征结束几个月后之后,迫不及待地发动了第二次东征。
二次东征胜利了,帝国的水陆大军随即班师回朝,几十万大军兵分两路,分别进入河北和齐鲁,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所有叛军,然后汇合于河南,最终凯旋于东都。
这个时间最迟不过超过今年年底,满打满算还有七八个月的时间,而这个时间就是山东义军改变自己命运的最后机会,假如失败了,他们必死无疑。
所以,山东义军要不惜一切代价切断永济渠粮道,迫使帝国大军不得不后撤,让二次东征再一次失利,由此给山东义军争取更多时间来壮大自己。
山东义军切断永济渠粮道,必然会遭到东都留守军的攻击,遭到黎阳镇戍军的攻击,还会遭到涿郡留守军的攻击。以今日河北义军的实力,肯定抵御不了来自南北两个方向的官军的攻击,切断永济渠粮道的难度非常大。与此同时,各路义军因为彼此的利益诉求不同,矛盾激烈,高鸡泊和豆子岗两地义军不但自身存在纷争,更没有形成一股统一力量,而这种各自为战一盘散沙的局面加剧了山东义军的生存危机。
因此,此次能否围杀禁军龙卫统,并借助西北人的人头,迫使代表山东大世家大权贵利益的巡察使团在利益上进行妥协,继而双方默契配合上下齐心,联手切断永济渠粮道,直接关系到了河北义军的生存,关系到了整个山东地区的未来。
“俺唯一能提供的建议,就是千万不要轻视西北人。”
高泰做出了选择,他把河北刑徒曾亲身经历的天马戍一战,紫云天一战,菩提寺一战,还有龙城大战,从自己所认知的角度,给予了详细解说。
“伽蓝将军是西北传奇人物,文武干略,杀伐决断。他的那帮西北狼兄弟无一不是百战悍将,个个都有万夫不当之勇。龙卫统虽然只有三百骑,但还有一百多来自河西的马夫杂役,这些人精通骑射,上马就能厮杀,所以龙卫统的实际兵力应该是四百余骑,而不是你们所探知的三百骑。”
“义军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但欠缺的就是武力,所以在大柳集和安德城设下陷阱,试图以逸待劳,诱使龙卫统主动攻击,以精心准备的防御战阵来围杀龙卫统。以己之长攻敌之短,这个计策的确高明,但假如西北人不上当怎么办?”
高泰直言不讳,一针见血指出了义军计策中的致命之处。
假如西北人不上当,不主动攻击,谁更有耐心耗下去?当然是西北人。西北人一旦察觉到义军集结主力四面围杀,必然利用其速度火速撤退。西北人一撤,义军就不得不围追堵截,如此一来,敌我双方的优劣就颠倒了,义军不得不以己之短攻敌之长,事前所部署的攻敌手段全部用不上了。
义军真正能作战的将士有多少?这一点欺瞒不了高泰,就以郝孝德和刘黑闼的平原军来说,号称有两三万人马,实际上能拉出去厮杀的不到一两千人,而且没有铠甲,长刀步槊和铁弩强弓等重武器也非常少,真正有一战之力的将士不足五百人。
豆子岗刘霸道的阿舅军是山东义军规模最大的,号称十万,其实大部分都是赢弱不堪的难民,相当一部分还是老弱病残,实际能作战的兵力不会超过五千人,他们最缺乏的同样是武器。
山东平民家庭的壮勇大都征发去了辽东战场,留下来的壮勇不是控制在官府手上就是被地方郡望豪强所把持,山东诸鹰扬的武器辎重也全部调运东北,留下的武器辎重同样控制在地方官府和郡望豪强手上。
这也是山东各路义军的规模迟迟发展不起来的根本原因,没有人没有武器没有粮食,义军实力严重不足,打不下被官府和郡望豪望所占据的城池和庄园,结果就陷入了不死不活的困窘境地。其实这一切都是山东世家权贵在幕后操控所致,试想,义军规模大了,实力强了,也必然不听话了,要凭借武力讨价还价,夺取更大的权力和财富了,最后局面失控,岂不是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