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5页

随着“东方一号”人造卫星的送上太空,人类进入太空时代后,太空几乎成为了中国的舞台,共和四十七年4月12日,身着100公斤重的太空服,人类首位宇航员程鹏乘坐重达485吨的“东方”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宇宙空间和从宇宙中看到地球全貌的人。

四十七年4月15日,在共和广场党举行欢迎程鹏的盛大欢迎仪式上,时任国务总理舟冠升发表了“我们要登月”的演说。

“在这十年结束之前,要把人送上月球并使他安全地返回地球!”随后,在太空狂热中国会批准《嫦娥登月计划》,并批准在十年内投资580亿华元,用于嫦娥登月计划,不出乎人们的意料负责嫦娥登月计划的是德裔科学家,时任太空总署的副署长冯?布劳恩。

在后羿大推力火箭的研制展开和各项工程展开同时,经过长达一年的研究、分析和论证,最终在的共和四十九年6月22日,确定了载人登月计划月球轨道对接法,这一方案使得嫦娥登月着陆至少提前了两年。

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在高达580亿华元巨额拨款下,整个中国科技界都被动员了起来,最多时有20万人参与其中,全中国超过一万家企业参与到登月工程之中,即便是在俄罗斯、欧洲也在数百家企业为其服务,当北美大陆的人们在战火的威胁下渡日时,在大洋的另一端,人们却为着一个梦想努力着。

对于世界来说,人类第一次真正的把智慧集结进入太空,我们的征程在太空!空间值得我们去征服。对于中国来说,这次努力却有着别样的意义,是这个国家真正在科技上领先这个世界,占据这个世界至高点的开始。

共和五十五年,7月15日。安澜群岛,这座中国租用兰芳共和国岛屿,几十年前,作为荷兰殖民地纳土纳岛,不过只是一座荒岛,而现在却是世界上最大的太航天中心所在地——国家太空总署安澜发射中心,此时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发射场上,总高度达1106米,相当于36层楼房的“后羿-10号火箭”沿着轨道缓缓进入的发射场,来自全世界三十二个国家的新闻记者、科学家们无不注视着这枚巨大的火箭,嫦娥登月计划开展八年后,终于在今天,最后一刻到了。

此时整个世界超过二十五亿人都在通过卫星转播的方式收看着安澜发射中心的画面,既便是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在南北美国对峙的前沿战壕里,美国士兵们同样围在电视机前,睁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那巨大的火箭。此时,整个世界都在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同样身为“嫦娥计划”负责人之一的钱学森朝着冯·布劳恩看了眼,可以看到他的神情有些紧张。

“紧张吗?”冯·布劳恩点头笑了,笑时朝着自己的同僚们看去,参与“嫦娥计划”的104名德裔专家和386名中国专家都站在这个房间里,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整个世界都在注视着我们!”冯·布劳恩说出了自己担心的理由,他甚至知道,国务总理罗臣伯的已经准备了两件发言稿,一份是成功的,一份是失败的。

“全世界二十五亿人甚至可能有三十亿人,在注视着这次发射!”这个数字让钱学森明白,换做任何人都会紧张,在北澳的一座天文台甚至将会作为信号中转中心,接收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发回的信号,并把信号输送到安澜的任务控制中心。同时由安澜向全世界转播。

“我们努力了八年,花费了615亿华元,现在,就像中国人常说的那样,十年寒窗,是赶考的时候了!”

冯·布劳恩笑了一下,然后朝着任务控制中心走去。在过去的八年之中,尽管失败、事故、苛责接连不断,但中国太空总署和两任政府支持“嫦娥”计划的决心从未动摇过,全世界都在看着这里,等着这里给出一张合格的答卷。

7月16日,凌晨0时15分,五名宇航员开始进入太空舱,倒计时开始。在沿着通道进入太空舱前,穿着太空服施逸文手指朝着月球瞄了一下,然后会心的一笑,要飞向月球了。

“少校!”一旁的协助人员轻声提醒了一句,施逸文笑了笑,继续朝前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