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9页

“从中国返回后,科莱奇克要求国内军时机成熟时发动起义。情报显示,博尔·科莫罗夫斯基和流亡政府在国内代表杨科夫斯基已商定起义具体事宜。波兰流亡政府正式授权博尔·科莫罗夫斯基和国内‘代表处’在‘最适宜’时发动起义。”佩冯斯上校神情严肃的汇报。即便普通德国士兵也可以感觉到华沙异样。更何况大量情报,显示起义迫在眉睫。

“将军,有足够理由相信,华沙地下抵抗军起义已进入倒计时,时间将根据中俄联军进展确定,中俄军队逼迫华沙之际,就是华沙大起义时间。伦敦波兰流亡政府发动起义动机明显,起义可以抢在中俄联军及中俄支持的波军前夺取华沙,在首都以主人身份出现,为伦敦流亡政府接管政权铺平道路,建立把中俄支持的民族解放委员会排除在外的政权。”

佩冯斯上校对其中猫腻知之甚深,中美两国面和心不和,尽管在澳大利亚问题上保持沉默,但利益冲突已昭然若揭。中英更是怒目而视,中俄联军进攻东欧后,流亡伦敦的欧洲各国流亡政权,态度暧昧。其它国家流亡政权访问中国后,发表了欢迎中俄联军解放本国,要求本国人民配合的宣言,唯独波兰保持沉默,波兰和俄罗斯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这无关颜色,历史上几百年宿怨一言难尽。虽说俄罗斯帝国取代了苏联,但波兰人对俄罗斯打心底里厌恶,佩冯斯上校认定华沙一定会发动起义。

“佩冯斯上校,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波兰人,我会用‘倔强’,身陷绝境却从不屈服,即使毫无希望,也会坚持信念,直到奇迹出现。然而奇迹之所以是奇迹,是因为奇迹不可能每次都出现,于是波兰四次被瓜分两次亡国。”施塔赫尔不无嘲讽,波兰人太倔强,也许会进行无谓投机,但是投机可能在德军撤离华沙后,而不是现在。

“将军,柏林下达命令,起义不可避免,华沙必须戒严。”

“没有必要,佩冯斯上校,虽然起义可能爆发,但抵抗军能有多少人?”施塔赫尔颇为自信的反问,波兰人虽不懂屈服,也一定会发动起义,但施塔赫尔认为,目前华沙无疑是安全的。

“将军,根据情报,塔德乌什·科莫罗夫斯基领导的波兰国内军在华沙总兵力约5万人左右。发动起义不可能大规模集结,以及其它因素,起义之初,投入战斗的国内军约在半数左右。”将军反问让冯佩斯上校无言以对,但仍如实的报告情报部门掌握的国内军情报。

一次大战结束后波兰复国,新的波兰国家不仅在意识形态,而且在领土、宗教、民族等方方面面,都和苏联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战前波兰认为苏联比德国更危险,是第一号假想敌。新兴苏维埃国家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使波兰望尘莫及。波兰军事动员计划中,便考虑到一旦苏波发生战争,东部领土被苏军占领的应对策略。

从30年代初,波兰开始建设地下抵抗网,策划如何在占领国土上开展游击战,作为国家战略组成部分,地下抵抗网就叫国内军。当然,游击战是以苏军为目标。东部组织远比西部严密。二战全面爆发后,苏联和德国瓜分波兰。地下军没来得及全面动员,流亡政府工作逐渐走上轨道后,苏联成为盟国,国内军主要目标就是对德国占领军作战。

波兰国内军在作战上不受盟军联合参谋长会议指挥,直接听命伦敦流亡政府,在流亡政府中的位相当高。国内军首任战时司令索松科夫斯基将军是波兰军队当中仅次于首相兼波军总司令西科斯基的第二号人物,曾经是流亡政府首任总统人选。后来西科斯基飞机失事,由科莫罗夫斯基继任波军总司令。

正因如此,德国驻波兰盖世太保和军事情报部门,一直密切关注并打击流亡政府的国内军,这是唯一能够威胁到德国对波兰统治的地下抵抗力量。

“地下军武器装备如何?”

“10%至20%部队配有武器,弹药和军需品严重缺乏,仅够2至3天战斗之用。虽说力量有限,但是必须考虑到,大起义爆发,届时会有数十万华沙志愿人员参与其中,像救护队、灭火队和炊事组织很有可能参加到起义中。”尽管将军对自身力量颇为自信,但冯佩斯上校仍然尽职尽责直言不讳。

“将军,华沙德军只有1万5千人,虽然装备精良、弹药充足,配备有坦克、大炮和飞机,而且可以得到有效增援,但是将军,3年前,犹太人在极端劣势之下,在犹太隔离区同样发动大起义。中国人已经逼近华沙,为了以主人身份迎接中俄联军,确保波兰未来独立,科莫罗夫斯基和伦敦的流亡政权一定会不懂代价发动起义。”

佩冯斯上校的肯定,让施塔赫尔哑然失笑,“上校,波兰不会倔强到牺牲一代波兰人为代价发动起义。中国人、俄国人,都不会给效忠伦敦的军队任何支援。如果波兰人起义,中俄反倒会利用德军消灭起义者。如果华沙起义,我敢保证,中俄两军会停止进攻,届时在东线至少可以赢得时间。”施塔赫尔脸上笑容突然一敛,“我们比波兰人更需要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