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6页

陈祖燕的言论,让司马瞠目结舌,尽管一再强调:任何军事行动都需要冠以正义理由,共和中国的军事行动必须是正义事业,而非帝国主义侵略扩张。但他们对“光明正大”的理论思想体会不深,每次都需要点拨才能反应过来。谁曾想陈祖燕竟轻轻松松说出一番大道理。司马甚至感觉陈祖燕是国务院新闻发言人,向外界遗憾的表示,军事行动是迫于无奈的选择。

“立夫,把你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煞有兴趣地看着陈祖燕,司马示意继续。

“合适时间,举行亚洲独立国家首脑会议,由某个国家提出,对檀香山大屠杀反人类罪行进行谴责的提案,首脑会议通过决议,当然决议内容是广泛的,不仅涉及到檀香山大屠杀,同样涉及日本人权问题、民主问题及其它诸多问题。最终,要求日本接受亚洲安全委员会对檀香山大屠杀调查、公开普选等日本无法接受的条件,为军事行动铺平道路。”

“铺平道路?即便拉上仆从国军队,也无法改变以国防军为主力的现实,日本有多少军队?数百万军队,国防军会付出多少伤亡?少则几十万青年死伤,原本伤亡都是可以避免的。立夫,是几十万人,不是几十人,他们的爹妈把他们养了十八年才养成人,而你一句话,就让几十万青年到日本去送死。”

伤亡,是不能回避的现实,陈祖燕的办法虽然解决了美国兵逼亚洲问题,但国防军需要付出重大代价。

“如果美国兵进日本,将来可能造成的损失远大于占领日本的损失,而且会使我国处于美国轰炸机阴影下。目前牺牲无疑是值得的,任何战争都不可能避免伤亡,我们必须接受现实,现在牺牲,还是将来不断的牺牲。”陈祖燕平静的反驳。

多年来国人早就习惯战争低付出,高回报,过去政府把士兵当炮灰,现在士兵伤亡却左右民意,大家都希望展示“珍视”士兵生命的形象,而不是将他们视为炮灰。

“你这是不负责任,是把士兵当炮灰。”

出人意料,国防部长蔡锷、海军部长沈鸿烈一言不发,两人静静倾听大家争辩。

“好了。”司马打断大家的争论。

“立夫,你的话只说了一半,接着说下去。”司马话表明态度,无疑更倾向支持陈祖燕。受到总理支持,陈祖燕不无感激,自己的建议不可能获得广泛支持,毕竟牺牲的是中国青年。

“对日本展开军事进攻的同时,必须向美国表明态度,当然是在媾和复交后。单方面提出,我国绝不可能接受美国对日本本土的军事进攻,但我国可以接受亚洲国家组织摧毁日本社工政权后,美军派出一或几个师进驻,当然驻防地由中国指定,时间商定五年或更长、更短,同时成立远东特别军事法庭,就日本战争期间罪行进行审判,在法庭上,美方可以占主导地位。”

司马惊讶地看着陈祖燕,甚至产生错觉,陈祖燕是不是和自己一样,来自后世,否则怎么可能提出远东特别军事法庭。

“如果美军进驻后,拒绝撤出日本呢?”

“断水、断电、断绝全部物资供给,即便想利用空中补给,也没有机场可供利用。想从海上补给,港口都在中国控制之中。总理,林则徐曾以此迫使英国人交出鸦片。”

“陈总长,别忘了鸦片战争,如果美国拒绝撤军,付诸武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