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到了。”
冯·卡门放下手中的图纸资料,向车外扫视,身穿黑色作战服的护送兵已经跳下火车,技术人员则开始指挥靶场工程人员装载仪器、地面设备,大量设备都是采用集装箱运输,使装载工作非常轻松。
“这是我第十六次来阿尔泰靶场。”冯·卡门强调。科学家为军事项目服务是必然,中国如此,其它国家亦如此。15年前来到中国时,根本没想到,有朝一日会专职为军事项目服务。
15年前,冯·卡门接到中国南京理工学院邀请来华任教,当时南京理工学院创办不过4年,坐落在南京郊外紫荆山下。学院内外到处绿树蓊郁,一幢幢教学楼、学生、教授宿舍融合在浓绿之中。尽管南京理工学院是中国政府高等教育发展基金会重点投资院校,但面积远小于上海交大、南京东南大学两所南方知名大学,然而小小南京理工学院,现在却在中国华东与两校成三足鼎立之势。
南京理工学院办校理念就是小而精,小而美,是中国精英学府典范。南京理工学院强调理工结合,培养的学生既是科学家,也是工程师。博大精深,是南京理工学院对学生的要求。
在中国15年,冯·卡门对中国有了深入了解,也明白中国人对发展航空事业的强烈愿望,中国人恰巧赶上世界航空大发展,中国很多方面落后世界,唯独航空领域遥遥领先。
试验成功后,中国将在另一个航空领域将全世界远远甩在身后。
“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有两个,一是犹太人,一是中国人。”冯·卡门感叹。
“我是第一次。”钱学森道,望着车窗外的靶场,感觉很好奇。中国科学家能够为国防服务,本身就意味荣誉。钱学森对老师充满感激。
冯·卡门年长自己30岁,是两代人。在冯·卡门身边,自己经历了“三部曲”:最初是学生,逐渐成为得意门生,接着,成为冯·卡门的助手,最后,成为冯·卡门科学研究中最密切合作者,甚至创立了用两人姓氏命名的“卡门——钱氏”公式。冯·卡门早就是世界空气动力学权威,自己在冯·卡门指引下,闯进空气动力学这片正待开发的密林。
5年前的秋天,理工学院顾毓秀院长和冯·卡门老师一起飞往西北,出席中国科学院空军研究委员会会议。会上,国防空军拿出五个亟待解决的军事难题,请参加会议的大学代表挑选研究课题,由军方拨给研究经费。课题之一便是研究无人操纵,雷达制导,射程几百公里甚至几千公里的火箭。
参会几所大学中,没有人敢接受这个课题,难度太高。当由南京理工学院挑选课题时,老师认为这个课题富有挑战性,建议院长选择。于是,试制火箭的任务,就落在老师头上。为了保密,项目研制计划代号为“df”。
钱学森和冯·卡门刚下车,一名中校走到二人面前,行了个标准的军礼,“你好,冯教授,钱教授。”
“你好,永城兄。”钱学森、冯·卡门都无法接受刘永城身份的转变,不过钱学森留意到刘永城左手的戒指,这或许是刘永城从军的原因。
刘永城主掌西北大学“火箭试验室”是“喷气动力试验室”最大竞争对手,研究更倾向军事,试验由西北公司资助。
西北公司是中国最大军火商,从来不会放弃与军事项目有关的技术。过去几年,空军80%火箭技术源自刘永城的“火箭试验室”,从反坦克火箭、反潜火箭、空空火箭、多管火箭直到探空火箭,在火箭军事应用领域远远领先“喷气动力试验室”。而喷气动力试验室的长处则在于火箭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