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谋部真以我是孙悟空,拨一把猴子毛就能变出飞机大炮来。”
文件内容非常简单,只是罗列了一连串数字,国防军每增加一个师,联勤署就需耍提供一个师装备,小到袜子大到重炮。被服容易解决,国内有大量成衣厂。步机枪也容易解决,宣战后轻武器供应商从25家增加到95家,间接承包商有2000多家。共和29年,全国销售生产1500余万支手枪、步枪、猎枪、气枪,轻武器供应不存在任何问题。
但问题在于步兵师需要的不仅是六式半、六式甲,保障陆军战斗力在于火炮、在于坦克。为了向新动员部队提供武器,几个月来,一方面不断扩大供应商,限期提供火炮、坦克等重装备。另一方面联勤署已经将绝大多数封存火炮重新列入现役,甚至利用封存配件组装火炮以应急。
“步兵营反坦克排3门75毫米24式反坦克炮、团部反坦克连12门24式反坦克炮、团炮兵营一个6门24式105榴炮连,一个6门25式双联高炮连,师属炮兵3个12门105毫米榴炮营,一个12门155毫米榴弹炮营、一个师需要63门24式反坦克炮,54门6式或23式105毫米榴弹炮,12门6式155毫米榴弹炮。”
扫了眼30型步兵师编制表,又看看总参要求补充45个师装备的命令,虽然生产动员不是自己的事,但提供装备却是自己份内工作。此时顾云泽只剩下了一个感觉,两个字,头痛。顾云泽从抽屉内拿出一份报告,是一家小型武器公司一个月前递交的,联勤署一直未予正式回应。但却下达了60门火炮订单,火炮一直在靶场进行综合试验。
尽管试验结果喜人,但国防部一直没有批准武器生产定型,其中自己的责任非常大,作为后勤主管,并不愿意增加后勤保障难度,如果国防军装备此类火炮,就等于在后勤保障中,多增加数百种零件及新口径列系列炮弹。十几年来,国防部、联勤署一直致力于后勤保障体系优化,消减武器种类就是工作之一。
在自由战役和对日战争期间表现出色的240毫米迫击炮,就被列为储备武器,为简化弹药供应,一直被视为步兵进攻中坚的75野炮被撤编,随后被采用相同炮弹的26式反坦克炮取代。只能这么办了,再一次把迫击炮作为团属支援火炮。
迫击炮曾经是边防军最重要的火力支援武器。60迫连炮、81迫营炮、100迫团炮,尤其6式100毫米迫击炮,长达8年,都是国防军步兵团唯一“重火力”。9公斤重的炮弹、68公里射程,81公斤全重,尽管精度有限,但却威力强大和便于携带,一直受到部队欢迎。
但那是共和十四年前,十四年后,随榴弹机枪的普遍装备,60毫米迫击炮撤编,连属炮改为14式81毫米轻型迫击炮,尽管射程只有18公里,与60迫击炮相近,但炮弹威力却提高两倍。6式100毫米迫击炮改为营级装备,每个步兵团增加一个6式105榴弹炮连。
但现在联勤署工厂,都不可能在短期内提供足够的榴弹炮装备动员部队。几个月前,国防部就有恢复100迫击炮为团级炮的倾向,但最终还是不了了之,相比105榴弹炮,100迫击炮威力和精度都不占优势。为此联勤属也曾下达研制120毫米迫击炮的标书,但数十种参测产品,没有一种能让军队欣然接受。迫击炮是平射火炮,使用总会受到限制。
但另一方面,迫击炮的优点让人难以弃舍,炮弹为铸铁铸造,因膛压低可以采用薄弹体容纳更多炸药,火炮、炮弹制造工序简单,相比结构复杂的榴弹炮,迫击炮生产更容易。手里拿着3081175号资料,顾云泽犹豫不决,还是把决定权交给国防部吧!要么让新部队等待,要么就改变团炮。
“喂!把3081175号试验报告取过来。”
第161章 将起
12月塞北高原早已是白茫茫一片,156师557团在塞北进行山地实战演习,在密集炮火掩护下步兵展开进攻队形向山顶冲锋,两个突击伍交替侧应接敌,官兵配合还算默契,但并不熟练。刚刚从俄罗斯回国的557团新任团长和几名军官进入演习场地,蹲在火力点后观察。
眼看步兵已接近对面高地,机枪手用两用机枪疯狂扫射,子弹掠过冲锋步兵头顶,在目标上激起阵阵灰尘。拖着红、绿黄的子弹不断从步兵头顶飞过,机枪手依然紧扣扳机不放,直到进攻步兵掷出手榴弹在目标上爆炸,机枪才戛然而止。团长眉头轻皱,机枪火力与步兵冲锋衔接不起来,炮兵与步兵协同也有问题。新编部队就是新编部队,是群少年兵。
“练到这个程度,你们用了多少天?”赵权回头询问三个营长,语气中带着浓浓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