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愣着干什么?等老子用枪赶吗?”快、快,众人连忙冲入山体机库。
高达10米的机库内热闹起来,地勤人员以最快的速度检查“精卫式远程攻击机”而飞行员则在一旁查看美国军舰照片,牢牢记住美国军舰的特征。洞库壁上赫然写着“精卫之志”四个大字,但凡中国人都清楚精卫填海的决心,精卫代表坚毅不拔、奋斗到底的决心,而国防海军航空兵精卫总队,则抱有同样的目标。
部队代号精卫,“坐骑”同样以精卫命名。受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国防海军必须限制战列舰、航空母舰、重型巡洋舰的单舰吨位及整体数量、总吨位。国防海军面对假想敌美国海军则处于明显劣势,水面舰艇数量和质量均落下风。国防海军为扭转局面,考虑利用大型远程轰炸机削弱美国海军。
假设优势美国海军舰队横渡太平洋进击中国,劣势的国防海军可以用飞机轰炸,在美国舰队未与中国舰队交战前,就被充分削弱,直到与大洋舰队旗鼓相当,或劣于大洋舰队。要实现这个相对稳妥的耗敌战略企图,只有依靠潜艇和飞机。但航空母舰上小型舰载机搜索和攻击半径同敌方相同,不能取得对敌优势。
但使用远程陆上攻击机,可以充分利用从日本手中割占的南太平洋各岛,把岛屿作为“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必要时可以将飞机从一个岛屿迅速转移到另一个岛,做到先敌发现和先敌攻击。基于上述作战意图,国防海军高层特别热衷于航程远、性能优良的远程轰炸机。
共和15年立项预研、共和20年正式立项,共和25年试飞,27年进入现役,十二年磨一剑。
“精卫式”远程攻击机,可携带两枚800公斤穿甲弹或两枚24型航空鱼雷,作战半径2800公里,最大时速580公里,升限10000米。最让人赞叹的是与空军h-17轰炸机相比,采用折叠翼的“精卫”尺寸小巧,最大起飞重量只有135吨,动力由两台1500马力发动提供。
牵引车将精卫攻击机送上升降机后,精卫223机组成员,坐在飞机旁,早已换上飞行服的李毅非背靠精卫223机轮。从进入这支特殊部队,李毅非和战友都明白每次升空都可能是最后一次。因此,每次升空前,都一如既往给家人写信,“任务简单到极点,开着飞机距敌老远投下两枚鱼雷,然后全速飞离,任务小菜一碟,我们为了那一刻训练了四年。”
“那就是精卫攻击机?”跟随舰队来到大兰岛的赵颂琴看着停机坪上折叠机翼大型双发飞机询问道。采访时,曾多次听到高级军官用尊崇的语气谈论“精卫”,知道了这支不为人所知的航空部队担负的重任。
“海战能否取得胜利,全靠精卫誓死一击。”赵颂琴对准跑道边嘻嘻哈哈,互相开玩笑的飞行员,随手拍了几张照片。
看着年轻的飞行员,赵颂琴不禁想起邓子龙号航母攻击机联队长的话,“精卫向美国舰队攻击时,因为距离,没有战斗机为精卫护航,驾驶精卫攻击机的飞行员只能依靠三架机枪,必须不顾一切迎战美国海军战斗机、护航舰炮火,不计代价向目标投掷鱼雷、炸弹,从而为舰队决战创造机会,知道他们活着回来的希望有多少?”
联队长双眼流露出崇敬与痛苦,使赵颂琴感慨万千,这正是他毅然放弃采访舰队,来采访精卫的原因,英雄不该被埋没。
“50%投弹率,10%存活率,精卫之志,就是义无反顾、不计代价。精卫部队从组建起,就是为了十几分钟的攻击。”
机场宪兵看到来人脖挂记者证,便没有阻止他接近飞行员。司令部有交待,要给予随舰记者适当方便,机场也不是非采访区。
飞行员正在享用冰激凌,喝冰镇饮料,精卫部队的待遇是海军中最高的,即便潜艇部队亦无法相比。精卫中的每个人都是自愿加入,享受最好待遇,即便平时,也会发放“战时津贴”。赵颂琴端起相机对准精卫部队的年轻人,想把他们最后的轻松与自得留在世间。
“是记者?”一个飞行员诧异地看着记者拍照,他们应该盯着舰队,精卫部队虽然不是保密部队,但只有少数人知道精卫部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