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齐,我没想太多,只要你能成功。相信海军一定不会拒绝。”海军会接受吗?李鸿秦心中打鼓,“鸿齐,你认识海军的人?他们会不会来参观试验?”
“需要认识吗?我准备进行公开试验,海军是否前来无关紧要,只要这家伙把几吨重的东西弹飞,海军会自动上门。放心,大哥,海军非常喜欢新技术,绝不会错过这个至关重要的机器。”
李鸿齐非常自信,全世界都知道,华盛顿条约后,国会批准建造五艘前所未有的“大帝”级航空母舰,显然海军把注意力放到了航母上,而蒸汽弹射器,恰恰可以满足“大帝”级的需要,海军绝不会拒绝先进的弹射器。更何况全世界都在打仗,中国卷入战争只是迟早的事。
何况国防军早就备战了,否则大帝级不会在华盛顿条约到期当天,就在迫不及待地在船厂动工。设计早已完成,甚至连造舰材料都亦齐备,等的就是国会批准和华盛顿条约到期。海军可谓处心积虑。
“鸿齐,我有个朋友在海军部工作,或许可以请他帮忙,邀请海军将领参观试验,如何?至少先让他们见识一下。”李鸿秦并没有弟弟的自信,毕竟国防军军备供应竞争激烈,像弟弟这样连家公司都没有,有多少把握拿到海军订单?检查图纸的李鸿齐无所谓的耸耸肩,“也行,大哥,你安排吧!”
第113章 好地方
共和29年9月12日,国防军的“暴怒行动”,恢复泰国民选政权。一周后国会批准修改《中日经贸协定》相关条款,国会许可战时日本帝国可租用中国商船用于军用物资运输等。一石击起千层浪,本来就动荡不安的太平洋局势,又起波澜。
1940年10月1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就中国“占领”泰国一事,再次发表强硬声明:中国必须中止在亚洲的侵略行动,否则美国将被迫采取美国政府认为必要的行动和措施。罗斯福的演说对中国、亚洲并没有起到作用,反而在孤立主义气氛浓厚的美国,掀起轩然大波,遭到美国孤立主义者猛烈抨击,指责罗斯福是战争贩子。
美国实业界喉舌《华尔街日报》以“停止干涉,美国需要和平”为题,头版头条发表社论。《商业金融记事报》社论说:美国对欧洲和亚洲国家的政治困难并不负有责任,也没有“高超智慧”解决问题。反对党断言罗斯福企图挑起战争,转移在国内问题上的无能。甚至有议员威胁要弹劾总统。还有人发起主题为“让美国置身战争之外”的2500万人签名请愿运动。
面对国内压力,罗斯福不得不调整态度,改口称:美国正积极寻求和平。孤立主义成为中美走向对抗甚至战争的有力屏障。
太平洋风云再起时,欧洲“世界中心”战争风暴愈演愈烈。波兰战役结束后,德国和西方同盟的视线不约而同移向北方。而北方的丹麦、挪威和瑞典则在波兰灭亡后噤若寒蝉,体味着唇亡齿寒的悲凉。尤其是丹麦和挪威,紧邻德国首当其冲,而自身兵力非常有限。
挪威地处北欧斯堪的那维亚半岛西北部,东邻瑞典,东北与芬兰、俄国接壤,西濒挪威海,海岸线长二十一万公里,多天然良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由于德国没有直接进入大西洋的出口,只有经北海绕过英国本土才能进入大西洋,但强大的英国海军是德国海军的噩梦。
一次大战期间,英国曾利用海军优势,从设得兰群岛到挪威海岸,横跨狭窄的北海,布置了一道严密的封锁网,使德国舰队困在本土港内无所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海军鉴于历史经验和地理事实,认为要对付占优势的英国海军,德国必须设法在挪威获得基地,这样才能突破英国在北海的封锁线,畅通无阻的进入大西洋。
挪威还关系到德国战争急需的战略物资“铁”。德国每年进口1500万吨铁矿石,其中1100万吨来自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主要是瑞典,其次是挪威。铁矿石夏季从瑞典港口经波罗的海运往德国,冬季波罗的海冰封后,铁矿石只好从挪威北部港口纳尔维克经过挪威水道运往德国,而冬季航线占了铁矿石年总运量的41%。
因此,德国和英法都准备发动北欧军事行动,希望抢先控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早在1940年8月28日,英法盟国最高军事会议便决定派遣远征军到挪威领海布雷,同时,英国外交部长向挪威和瑞典大使宣布,盟国将禁止铁矿石运往德国。法国总理也主张尽快进兵挪威,牵制西线德军。
德国海军不断获得盟国对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有企图的情报,又发生了令德国十分不安的“阿尔特马克”号事件。事件表明英国无视挪威中立,挪威当局态度暧昧。几月前,在挪威领海,挪威放跑被“德意志”号袖珍战列舰捕获的美国货船“大燧石城号”。英国在挪威水道布放水雷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时,希特勒认为挪威倒向英国,德军必须先下手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