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静静的倾听谈话,发现自己错过了重要东西。三个月前,自己从预算局得到45万美元拨款,筹办美国情报协调局。根据“家里”指示,自己必须牢牢掌握情报机构。自己费尽心机,招来了一大帮精英分子,有哈佛大学知名学者、著名诗人、商人富翁、银行家、电影导演、剧作家等等,全都是显赫的人物,个个精明强干,神通广大。
几个月来,在自己的领导下,情报协调局迅速膨胀,工作人员从几十人猛增到六百多人,在华盛顿和纽约都设有大大小小的办事处。但自己对此仍不满意,想把机构规模扩大一倍。情报协调局建设耗费了绝大多数精力,否则根本不可能错过先前的内容,难道他们已经做出了决定?
亨利忧心忡忡,但表面上却在深思,沉默数十秒,亨利打断夸夸其谈的史汀生,“我们准备怎么做?”
“与过去一样,美国政府不承认中泰两国政府或其代表订立的任何条约和协定,不承认损害泰国主权及领土完整的协议,不承认任何损害美国在泰权利的条约。我们已经将此通知了中国大使。”
史汀生抛出“不承认主义”,不承认原则近期成了美国的看家法宝,波罗的海三国、波兰、捷克、阿比西尼亚每一个遭受入侵的国家,美国最后做出的决定就是三个字“不承认”。
得到回答,亨利稍松一口气,“不承认”是意料之中,局势也许还可能挽回。
亨利注意到总统幕僚明显分成两派,一派认为美国不应过份刺激中国、向中国施压,而是以不承认政策为核心,通过外交谈判遏制中国扩张。另一派则认为美国应该向中国施加压力,迫使中国撤兵,理由非常简单。
“众所周知,不同于较温和的杨永泰内阁,司马内阁将扩张欲望巧妙掩饰在华丽辞藻下。在司马执政期间,战争成为中国解决国际问题的首选,对俄战争、对日战争、军备竞赛、派出雇佣军帮助兰芳赢得独立,中国一步步走向扩张。假如美国在泰问题上保持沉默,几个月后,当欧洲陷入战火时,中国军队会横扫东南半岛,日本可能助纣为虐,所以必须向中国展示我们的强硬立场。”
罗斯福询问沉默不语的亨利,“亨利你认为呢?”
“我们很难做出实质性的行动,不是吗?”亨利再次模棱两可。众人的建议和总统的几次插话,令亨利意识到,总统对向中国施压非常感兴趣,或许这是他期待已久的机会。亨利的心情非常复杂,因为自己非常了解总统岳父。
“不过,美国的重心在欧洲,在亚洲我们必须尽可能维持均势。中日结合,只是暂时利益驱动,当两国利益发生冲突时,再次决裂在所难免。中国有五亿三千万人口,是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机械化部队,世界第四或许是第三大海军舰队,以战争潜力而言,中国还在美国之上,所以我们应该竭力避免美中战争。”
“中国之所以和日本签定互不侵犯条约,显然是为了获取东方的安全,德国和苏俄签定互不侵犯条约后,使得中国在西线,在俄罗斯、突厥斯坦的压力加大,众所周知,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机械化部队,但苏俄却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坦克部队,坦克零头都比中国多。中国陆军只有九十一万,苏俄却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陆军,而且苏俄和帝俄矛盾不可调和,直接影响到中国在苏俄问题上的立场,中国不得不警惕西方边境安全。在我看来,中国人是基于安全原因同日本签定互不侵犯条约,而非我们推测的‘瓜分亚洲’,当然并非完全没有可能,但无论如何我并不认为过分刺激中国是个好主意。”
说到此,亨利稍顿,调整思路继续话题,“当然,中国扩大太平洋周边影响力的企图昭然若揭,日本也想独霸西太平洋,甚至整个太平洋,中日矛盾不可调和。只不过中国主要目标在大陆,第一敌人是俄罗斯;日本主要目标在太平洋,第一敌国是我国。在没有达到目的前,两国不会翻脸。某种程度上,中国并不愿意与美国走向对抗,甚至战争。”
亨利说完后,罗斯福反问道:“但中日之间在亚洲问题上存在秘密条约,并达成共识,是吗?”
“是的,总统先生,这是必然的。可问题在于,中国人会做到何种地步,实际上我认为,中国人的底线是由我们的底线决定的,当我们的底线触及中国人的底线后,我们就知道中国人的底线在什么地方。”亨利用一句看似绕口令的回答提醒总统和内阁成员,中国人或许无意和美国宣战,但美国触犯到中国底线,中国人一定会做出激烈反应。
罗斯福看着被自己留下用早餐的亨利,和过去不同,他并不赞同对中国施加压力,显然他和很多人一样,倾向于欧洲,而不是亚洲。联系到先前会议上的沉默,罗斯福觉得有必要把他留下来。侍役拉过一把椅子,给亨利端上鸡蛋、面包和咖啡,亨利若有所思的用汤匙舀汤喝。
罗斯福一直渴望实施“干涉主义”政策,早在1937年10月在芝加哥的“隔离演说”就表明核心内涵。演说中,罗斯福指责法西斯国家把侵略战争的“瘟疫”蔓延到世界,呼吁世界各自由国家共同防疫、隔离法西斯国家。但“隔离演说”并不被美国人认同,美国“孤立主义”情绪,导致“隔离演说”被美国人看做胡言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