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页

“嘟……”火车鸣响汽笛,缓缓驶离伊尔库茨克火车站,望着渐渐远去的车站,一直站在车厢旁的司马重重叹了一口气,这一次离开伊尔库茨克下一次自己还会在什么时候来到这里?此时国内会用什么方式迎接自己?一切都是未知数。

“先生,在回国之后可以接受我的专访吗?”

顺着娇柔的声音望去,司马看到走道内站着一个轮廓中带西方人味道的女孩,一双灵动的碣眼巴巴地望着自己,眼中没有一丝怯色,这个女孩好像有些面熟……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

尽管心跳不争气的加速,脸颊火辣辣的,但杨琳没有一丝惧意的伸出自己的右手,脸上带着小女孩的笑容,自己终于鼓起勇气站到了他的面前。

“先生,我是西北广播电台的杨琳!”

第234章 游行

中国人是在1849年加利福尼亚淘金热中开始大量进入美国的,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自太平天国运动后陷入贫困的华南,去远方找寻他们的财富。起初,那里有着充足的表层金,所以华人受到了热情的欢迎和接纳,然而随着容易获取的金储量缩小,淘金竞争加剧,对华人的憎恶也随之加剧。

美国白人至上主义团体开始声称,加利福尼亚的金子是美国人的,而后开始对外籍淘金者进行人身侵害,华人们被强行驱逐出金矿之后迁入城市,主要是旧金山,从事薪酬劳动和仆役。随着美国经济衰败,针对华人的憎恨被州长约翰彼格勒政治化,他将美国的不幸归咎于华人苦力和1864年、1869年间签约建造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华人劳工。

华人移民并不仅仅给美国带来利益,他们在19世纪70代也成为替罪羊,他们被认为带有不道德和不卫生的生活习惯,通过压低工资进行不正当的商业竞争,他们也是群体暴力的受害者,且不论1868年的《柏林盖姆条约》,1882年的法案本是临时性通过的,可是到了1902年却成了永久性的。美国人和美国政府从未试图改变这一现况,至少在现在美国人从未试图改变什么。

但是旅美华人在改变着自己,从1917年年初旅美华人互助会成立之后,在互助会的倡议下唐人街开始摆脱过去“混乱”、“肮脏”的形象,甚至华商不惜从国内外聘请规划师对唐人街进行大规模改造,让唐人街成为东方文明的象征。与此同时,互助会对美国报业的攻关同样取得一些功效,报纸上鲜少看到种族团体个人在那里鼓动排华,反而更多是对中国和唐人街的正面报道,旅美华人的形象在改变、唐人街同样在改变,唯一不变的是唐人街内的国人心中对唐山的眷恋。

在互助会创办银行的支持下,华商在美国建起了连锁经营的百货公司,尽管诸如加州等一些州政府立法禁止华人置产、购房,但是这些法案仍然不能阻止华商在这些州置产。禁止华商个人置产,却没有禁止“美国公司”置产,华商公司企业大都是在排华情绪并不严重的西海岸地区注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从1917年年初开始,到1919年2月份,在旅美华人互助会资助下,旅美华商组建的“华美影院公司”几乎是在悄无声息间,用了两年时间在美国各地建立了超过一千家电影院,和其它的犹太人、意大利人开设的电影院相比,这些电影院环境显然要好上许多,如剧院般梯形半环式座椅安排,特意为富人设立民冷暖气包厢。那些传统的“5美分”电影院的拥挤、朊脏和充斥的异味与这里无缘。也正因为如此,华美影院公司的电影院才会成为美国上层和中层阶级看电影的首选,即便是最普通的电影票也需要一美元。

两个星期以来,当最后一场冬雪消融之后,在纽约报纸上一直都描述着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一个“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世界上最神秘的地方”发生的故事,而且那里还是“距离上帝最近的地方”等等,而他的导演是著名的格里菲斯,但是没有人知道电影内容到底是什么,而报纸上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挑动美国人的好奇心。

整个纽约的好奇心都被挑了起来,尤其是在折磨人们精神和生命的流感趋于消失后,早已被乏味生活逼疯的中上层精英们,纷纷在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华美院线”电影院,预约首映式的电影票。

百老汇,原意为“宽阔的街”,指纽约市中以巴特里公园为核心,由南向北纵贯曼哈顿岛,全长25公里的一条长街,其中段一直是美国商业性戏剧娱乐中心,因而百老汇这一词汇成为美国戏剧活动的同义语。

“天堂电影院”是华美影院公司设在百老汇两家电影院中的一家,是收购一家意大利人经营的中等规模歌剧院改造而成。这家电影院,正如同它的名称一般,观众可以享受到如天堂一般最好的服务,在豪华包厢内观众看电影时可以边吃牛排,边喝红酒,而且在需要的时候甚至还有专人在一旁伺候,当然这样的一张电影票价并不便宜,需要二十美元,透过镜头观众可以得到最好的视觉和味觉上的享受,天堂电影院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