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页

尽管在撤退时,所人都发出了“我们一定还会再回来”的豪言壮语,但是天知道下一次回来,会是在什么时候。

“看!又来了一批轰炸机!”有人指着天空轻喊道,但是因为撤退而心情沉重的官兵并没有兴致仰望空中的轰炸机。

“好像这次飞机少了一些!”在马车内望着空中的轰炸机群,身着毛皮大衣的俄国人在嘴边喃喃自语,空中只有三十多架轰炸机,数量显然和先前飞回的轰炸机群无法相比。

“致电基地,第二四特种联队已经到达目标上空,请求指示!”飞行员从飞机上望着下面完全是一片废墟的城市,向基地汇报。一两分钟后无线电收到了来自己基地的命令:按原作战计划执行。

“发信号,降低高度至300米,从a点开始喷洒混合剂。”在掩体内刚躲避了六轮轰炸机的红军官兵,像先前一样躲避轰炸时,并不知道死神再一次降临到他们的头顶……

第233章 归国

……发生在共和八年一月底的那次大撤退,或许人类最大的一次撤退,从欧俄地区撤出的近卫军以及护国军30多万人,还伴随着45万反抗社工党、支持沙皇的流亡政府的平民,其中主教、僧侣及修女等占了27万,此外,贵妇人和她们的孩子共有20余万人,这是一支近180多万人的队伍。

为了确保这些人以及军队安全撤出,边防军将军们做出了他们一生最为困难的决定,在喀山红军阵地上再一次施放了数以百吨的“廉价”而有效的混合毒气,最终造成了超过十万红军官兵在两周内死亡,甚至于直到30年代仍然有曾在喀山城下作战的红军官兵因后遗症死亡……

我们可以想象当年凛冽的寒风怒号着,风雪交加,给有史以来罕见的大迁移带来难以形容的苦难,在无边无际的铁路两侧到外是冻僵的人、丢弃的雪橇、冻死的马匹……

终于一切苦难都平息了下来,死一般的寂静笼罩俄罗斯大地,一切都过去了,悲伤、痛苦、叹息、憎恨、愤慨,一切都同撤退过程中红白双方的35万灵魂一起消失了……

尽管现在一些俄裔仍然说“他们拯救了160万人,但是却抛弃了一亿八千万俄罗斯人!”,但是更多人的却明白,我们拯救的是一份希望!一份属一亿八千万俄罗斯人的希望。

——共和一百年《历史杂评》评论员清教徒stg44《时代的进行曲》。

在战争之后,撤退的一方往往都会的采用“焦土政策”,根据这一政策,由俄罗斯帝国政府签署命令,在部队撤离欧俄地区时,所有俄国境内的军事设施、交通运输、通讯系统、工业设备以及敌人在当前或将来可以用来继续战斗的物质和原料,都必须被摧毁。尽管教导师第一坦克旅承担垫后,但是却还有另一支部队,他们需要承担起另一个任务,将部队沿线撤离地区的铁路、桥梁、车站建筑、水站全部炸毁,以防止被红俄利用,承担这个任务的是由中俄两国军队临时混编的第一混合旅兵旅。

一辆装甲列车,正沿着铁路缓缓驶来,装甲列车上的炮口闪闪光,这是被派来掩护部队撤退的三辆装甲列车中的一辆,装备有远程重炮,全身枪炮如刺猬一般的装甲列车是大部队撤退时最好的掩护,甚至于比第一坦克旅更为有效,火力强大的装甲列车一直被布署在撤退部队的最后方。

在临时用木材构建的铁路桥上,数十名战士在绳索帮助下,在桥上安装炸药,一旦最后一辆列车驶过这座木制铁路桥,他们就要引爆路桥,防止被俄国人利用,在沉重的装甲列车通过时,横梁上正在安装炸药的战士可以感觉到桥梁在微颤。装甲列车的通过,意味着后面已经没有了撤退的部队,骑在白色战马上的允克杰向身旁一名铁道兵上尉下达爆破任务。

几战士在铁路路基下,熟练的安装炸药,这条铁路是他们抢修的,而此时同样需要他们亲手炸毁!数十分钟后,不断传来连绵起伏的爆炸声,伴着每一声爆炸,允克杰都可以看到骑在马上的铁道兵上尉王铁林肩头颤动,天知道为了抢修这条铁路,他们付出多少努力。随着数声巨响,一周前,数千名铁道部队官兵在冰河上架起的木桥被炸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