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和我的部下商量一下。”看着难为的丁力云,马克犹豫了近两分钟后才开口说道,幸好这只是一场戏而已。
“这就传说中的l艇吗?”从望远镜中观察03号码头上的六艘l艇,司马自言自语。这是司马第一次目睹曾在一战和二战时,在整个大西洋播撒死亡阴影的l艇,潜艇灰色的艇身在朝阳照耀下,闪烁着金属光泽,海水不时拍打艇身,在艇边激出一圈白色泡沫和涟漪。曾几何时,司马在电影杂志上看到过这种曾是盟国船员梦魇的恐怖之艇,现在它带着一种强烈的威慑力和神秘感活生生的出现在自己面前。
“这应该是l艇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如此艰难的航行到达远东吧!”想到六艘l艇大修后将会编入警备舰队的作战序列,司马心中忍不住激动起来,司马无数次想象过l艇的真实面貌,尽管这个时代的潜艇相对原始而落后,但此时这六艘l艇那漂亮的线形艇身,精致的指挥塔,甚至于连舰身上因长时航行而吸付的海生物在司马眼中都是如此漂亮。
望着六艘潜艇司马似乎看到了一艘艘日本战舰商船被鱼雷击中后,冒出滚滚浓烟沉入深海的场面。这六艘远洋潜艇将和警备舰队另外六艘美制中型潜艇一起构成未来一到两年西北潜艇的中坚力量,相比于六艘美制近海防御中型艇而言,这六艘远洋潜艇对警备舰队的意义并不仅限于加强舰队的水下实力。
而与此同时,03号码头上,十余名海军摄影机则用电影机记录着惊人的一幕,在恩斯克少校带领下,两百多余名神情“疲惫”被疾病困扰的德国潜艇官兵向中国军队“投降”。
“该死的,这就是在拍电影。”混在投降的“队伍”中的马克看着恩斯克少校,心中咒骂道。中国人为了所谓的以防万一竟然策划了一场投降仪式,投降队伍大多是穿上德国军服的欧裔中国水兵。六艘潜艇同时向中国舰队“投降”,真亏这群黄皮猴子能够想到,即便是瞎子都能看出其中的虚假。
“先生,会有人相信吗?”从望远镜中目睹“投降仪式”的沈鸿烈,没底地问。两艘驱逐舰在在返航回国途中,俘虏了六艘已经断粮达数周的德国潜艇编队,可能吗?他们为什么投降?为什么要向中国军队投降?
“有没有人相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相信。还有如果东窗事发的话,有些人也愿意相信,他们需要一个理由,所以我们只是在给他们准备一个理由。”尽管嘴上这么说,但是在心中司马同样没底气,这场戏与其说以备不时不需,倒不如说是司马在为自己吃一粒定心丸。戏尽管演的看似非常认真,但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根本就是自欺欺人。但戏总是要演的,有时候那怕是一个所有人都知道是假的借口,也愿意接受。
位于葫芦岛市的海军舰船第六研究所,是海军舰船处下属的三十六个研究所中并不显眼的一个,自第六研究所建成以来,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建树,以至于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研究所的所在。
“警备舰队俘虏了德国潜艇?在那里?”ig布勃·洛夫听到这个消息后,先是一愣随即惊喜的大声喊道。作为一名潜艇设计师布勃洛夫一直都梦想有朝一日能够亲自到代表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德国潜艇上参观借鉴他们的设计思路,现在警备舰队竟然俘虏到德国潜艇。
ig布勃洛夫是俄国最出色的潜艇设计师,一年前为躲避革命者的迫害,在调查部特工帮助下,和其它俄罗斯技术人员一同举家逃至西伯利亚,辗转来到西北,在西北依然从事着自己的老本行:潜艇设计。1903年第一艘俄罗斯军用潜艇就是ig布勃洛夫设计,1901年1月在帝俄海军部的委任下,俄国海军部组成三人设计小组,领导者就是帝俄海军工程师高级助理ig布勃洛夫以及海军上尉nbekleishev、isgoryunov上尉。当时布勃洛夫正受雇于波罗的海海军部船厂,三人接过命令随即就在海军部船厂展开工作,并于四个月后正式向海军部提交设计方案,同年7月方案审批通过被正式命名为“113鱼雷艇工程”。
这是因为早期潜艇实则是种“半潜舰”,它们只能在水下潜伏相当短的时间,大部分时间充当水面舰只,所以功能上和鱼雷艇差不了多少。
“113鱼雷艇工程”于1906年完工并下水,这就是俄国潜艇史上的“海豚号”。
“海豚号”的设计成功为俄罗斯研制更先进潜艇奠定基础。到1917年的时候,俄罗斯共有73艘各型潜艇在役,40艘或更多的在建,其中有32艘是在ig布勃洛夫领导下建造的,所以ig布勃洛夫顺理成章的成为海军工程处主任设计师和尼古拉耶夫航会荣誉教授之职。
“海豚号”的成功也同样对体制有所影响。1906年原先的“委任建造制度”被专业的设计制造部门代替,再就是波罗的海海军船厂“水下舰船部”的建立,这套体制包括:设计师主管部门潜艇技术研发小组和制图部门以及潜艇建造车间。到1912年之前ig布勃洛夫一直是该部门负责人,其子gg布勃洛夫和vtstrunnikov,kiruerovskiybal也相继领导过该部。总之,ig布勃洛夫在俄罗斯潜艇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甚至于可以用俄罗斯潜艇之父来形容其地位。
只不过ig布勃洛夫现在已经成为西北海军处第六舰船研究所副所长及高级设计师,甚至于其创建的波罗的海海军船厂“水下航船部”,亦有大半技术力量同样在过去一年半之中,先后移民西北,加入第六舰船研究所,成为西北潜艇业的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