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部内几乎每一个年轻人都是自己的学生,一年半以来自己和他们一起学习基地内的一些设备的使用,碰到问题就写在笔记本上,然后由司马通过时空异常点拿到后世,交给后世的技术人员解决,再用dv拍下制成教学影片。
尽管基地内的电子设备都是在后世直接安装固定在集装箱内,运入基地后只需要去除集装箱上左右前后的箱壁,直接将集装箱底板固定在基地地板上,然后连接数据线、电源就可以投入使用。但是在后期使用以及维护中却碰到了问题,所以唯一能接触到c区“火星”技术的技术部,自然从最初的配电改行学习电脑操作,这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如果有选择的话,司马并不愿意让年轻人接触,毕竟……
两年来技术部技术员几乎都是通过后世教学影片、课件以及书本,通过实际操作和字面学习,来掌握划时代的电脑知识。这些通过精挑细选的中学生,虽然最初对电脑根本就是一无所知,但通过学习却对基地内大到服务器小到普通电脑的维护、使用都没有任何问题,而他们的教材实际上正是后世大学的教材,电脑只不过是他们所学的一个门类而已,毕竟按照司马的计划,这些精挑细选的青年并不仅仅只是基地的技术员,在未来还要当老师。
乘电动车朝b-1区走去时,看着通道内荷枪实弹的官兵,司马心情有些沉重,那五百余名青年从接触到c区后,基本上就等于是和外界隔绝了,尽管现在是用学习为借口让他们留在这里,但是以后呢?自己难道让他们永远都隔绝在这个地下基地内,直到老死?尽管他们享受着最丰富的物质待遇,b-1区内还有大量健身、娱乐设备,甚至每天还可以看一部电影,但是他们在这里并不见得比囚犯自由多少,即便是到了地面,同样受到人们的监视。有什么比自由更可贵?想到这,司马不禁摇头轻叹,这一切都是为了保密,自己这么做是不是太自私了?司马在心中反复问着这个问题。
“凤阳,最近技术部学生们的情绪怎么样?”之所以这么问,原因就是技术部的技术员最短也有一年没回过一次家,甚至每周不过是在基地外放松几个小时而已,这种如囚犯般的生活对人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
“先生,还和过去一样,他们每天除了睡觉之外就是学习、工作,您知道,基地离不开技术部,他们的工作、学习任务都很繁重。”开着车的张凤阳如实的回答道。相比于技术部的青年,基地内的官兵无疑是幸福的,至少每周都有假期可以回到亲人的身边,而技术人员从进入基地之后,就再也没离开过,如同囚犯一般。
“先生,其实……如果……我们可以在基地附近的山坳内建一个小镇,毕竟像这样生活在基地内,安全不会有任何问题!”趁着这个机会张凤阳看了一下先生的脸色,犹豫了一下便开口说道。
基地内的生活,无论如何调济,都是枯燥而乏味的,对于这一点张凤阳可是有着深刻的体会,基地内每个人最害怕的事情就是闲下来,在这种封闭式的环境下,清闲意味着无聊。
听到张凤阳的提议,司马稍加考虑便明白了张凤阳的意思,无论是技术部的技术员或是基地内的军官都需要家!
“嗯!这个……行!你自己选址!”尽管电动高尔夫车的速度并不快,但很便到达目标区b-1区,51区的技术区。
把自己关在卧室内的李辉,在头顶散发白色光芒的节能灯光下,不住的把目光投向钢制写字台上的全家福,照片上一对中年夫妇身后站着两个少年,看着照片上的中年妇女,泪水在李辉脸上滑落。
自从两年前经过保密宣誓后,自己便成为51区技术部的一名技术员,从那时起自己便开始渐渐接触到被自己视为奇迹的“尖端科学”,那些听都未曾听说的尖端科学让李辉和同学们一样,痴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两年来李辉和同学们一样,每天除了按照图纸完成本职工作之外,更多的时候则是学习,通过“自动电影机”学习各种知识,“电脑”是基地的绝密,“电子大脑”仅只是想想就让人觉得兴奋。
无数次李辉和同学在谈论基地划时代的尖端设备和超越时代的理论知识时,总感觉自己这群人恐怕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可以接触到高端“外星科技”。
隐隐之中,李辉感觉西北的工业奇迹或许正是建立在这里的“外星科技”之上。外星科技的根源在什么地方?李辉和同学们从来未曾想过,这里的一切知识足够他们用一生时间去学习,学习是技术部每个人每天最重要的事情,毕竟国家已经落后世界百年。
而现在李辉却没有了过去那种置身学海不问窗外事的心情,昨天收到一封家信,让李辉久久不能平静,想着戒备森严的基地、严格至极点的保密制度,李辉多少明白或许从自己来到这里后,就可能会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大家之所以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学习上,实际上也是为了躲避失去自由的现实,只要置身于无边际的学海之中,才能让所有人忘却所处的环境和对亲人的思念,在这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位置,所做的就是学习。
家书抵万金!每当从基地邮政处收到亲人来信时,每个人都会笑出声来,对亲人的思念总是可以从家信中得到安慰,而此时当李辉收到这封电报之后,就再笑不出来了,曾吸引着自己的电子计算机似乎都不再有任何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