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页

“长官,我说过了,我只是因为好奇心,绝对没有任何人指使,我是记者,我不是卖国贼!”熬得已经几近崩溃的赵旬潜喃喃说道。审讯不过只进行了四个小时,赵旬潜就已经不能再承受这次“询问”,尽管已经接近崩溃,但赵旬潜知道自己绝不能因为崩溃而自认其罪,毕竟自己不是间谍。

而在另一间审讯室内,魏良友正在重复着那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成语,几乎一进审讯室未等审讯自己的特工问话,魏良友就把一切的前因后果倒了个通透,几乎是从自己进入《向导报》的第一天开始“交待”。

“……我原本准备下车通知警察,可这时车队从国科委停车场开了出来,赵前辈便发动汽车跟了上去……”

在西北《西北时报》的发行量仅次于《西北实业报》,不过和《西北实业报》被视为西北宣传工具不同的是《西北时报》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个批评者存在,这恐怕和其那位文字犀利的总编邵振青以及知名社评员周树人不无关系。周树人用鲁迅作笔名,几乎每周都会出几篇社论,其中大都直指西北的现况。

“你那里有两名记者被当成间谍逮捕?”周树人诧异的反问南方,听到这个消息周树人一愣,在西北舆论界可还是第一次发生这种事情,记者怎么可能会因为调查新闻而被当成间谍逮捕。

“他们是不是真的违反了国家安全法案?”相比于周树人的震惊,邵振青则冷静的询问眼前的南方。尽管《向导报》只是小报,但是这件事却牵涉到整个西北新闻界,邵振青不得不慎之又慎,毕竟调查部是以其涉嫌违反国家安全法案的名义将其逮捕,这个罪名在西北几乎等同于叛国罪。

但是记者涉嫌间谍罪被逮捕在西北并不是什么新闻,毕竟相比于其它任何职业,记者的身份可以帮助间谍进行完好的伪装,在西北记者证几乎就等于通行证,作为报社总编的邵振青已经接到多次通告,至少在今年已经有超过10名记者因从事间谍活动而被逮捕。

“他们……嗯!或许违反了一些规定,但是我愿意拿《向导报》的声誉作为担保,他们绝对不是敌国间谍!”南方信誓言旦旦地说道,在南方看来如果说赵旬潜和魏良友二人是间谍,打死南方也不信,尤其是赵旬潜更是从报社创办以来一直跟着自己,他绝不可能是间谍。

“你把事情原原本本地说一遍,如果他们真的不是间谍的话,我们一定会为他们主持公道!”听着南方信誓旦旦的话语周树人开口说道。如果他们真的没有牵涉到间谍案或是违反国家安全法案的话,无论是为了那两名记者或是整个西北媒介,自己都需要站起来为他们说话。

南方感激地看了一眼周树人,南方原本是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这里,毕竟自己和周树人或邵振青并不熟悉,而他们竟会一口答应帮忙。

“事情是这样的……”

第211章 51区的问题

西北北部山区是一片隶属边防军的军事区域,过去这里远离市区,因而鲜有人进出。但是月前在距离山区不到2里的地区建立了一家工厂,这个偏远山区便失去了天然保护,相比于工业区卫星城的地价,这里的地价无疑非常便宜,用来建厂再合适不过。

但月前边防军总部以一纸征用令以及数百万元赔偿,征用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山区,从此这里便成为人们眼中的禁区,毕竟这里是军事禁地。但在边防军总部登记资料显示,这里不过是一个一级保密的军事基地而已,至于驻守部队,甚至对于边防军总部而言都是一项机密,作为一个戒备森严的军事禁地,即便是对于其它边防军部队而言,这里同样是半禁区。

随着这一区域被划入军事禁地之后,曾经未加防护的山区开始出现了军事基地常见的现象,遍布铁丝网,以及随处可见的检查站,铁丝网上挂有军事禁地的铁牌,似乎这里和普通的军事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如果说区别的话,恐怕就是在这里几乎见不到地表建筑。

谁能想到在这连绵起伏的山腹之下,隐藏着一个绝密的军事基地,这个基地甚至于并不在边防军序列之中,就像西北市那个几乎隐于移植树木之中的核心区域一样,尽管不在序列之内,但是保密级别却是最高,在西北鲜有人知道他们的存在,这里便是西北的51区,一个独立于西北任何部门存在的机构,甚至于他的存在都是一个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