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仁!战!我们一定会参!只不过战场和时间会由我们来选择,那些洋鬼子永远也别想指望我们会把军队交给他们指挥,然后为了他们耗尽我们民族的血液,记住我们的原则是唯利是从。这里有一份文件,边防军制定所有作战方案都是基于这个文件,你现在看一下。”看着犹豫的吕仁,司马说道。之所以会和吕仁谈到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因为司马准备让吕仁担任未来特使,在时机成熟时与莫斯科方面展开秘密和谈,在此之前当然要和他通个气,文件是分割俄罗斯的计划全本。
接过文件后吕仁仔细翻看着,当看到文件制定时间是共和六年元月后,吕仁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时俄国尚未发生革命,而西北就已经作好了一切准备,这……吕仁很好奇这份计划究竟是由谁制定的,竟然可以达到未卜先知的地步。
过了半个小时在吕仁合上文件后,司马才提到让吕仁来此的目的。
“中仁,这次秘密和谈,不会交由外交部门负责,甚至在西北,亦也只有少数人知道,所以我希望在不久之后,由你负责签定秘约。当然,我希望你知道一点,如果秘约外泄,无论我还是其它任何人都会否认秘约的存在!”
秘约外泄后否认秘约的存在是为了自保,同时防止与俄国甚至英法美等国之间产生矛盾,同样也就意味着如果一旦秘约外泄的话,吕仁无疑就会成为一个替罪羊,等于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吕仁都等于在头上套了一个紧箍咒。
“先生,我想知道秘密媾和是我们首先提出,还是俄国人先提出的!”吕仁并没有直接回答先生,而是反问了一句。在吕仁看来是谁先提出媾和非常重要,甚至重要到自己是否值得承担这个替罪羊的风险。
“中仁,你应该知道尽管我们和突厥斯坦属于半敌对阵营,但是突厥斯坦一直是我们重要的贸易通道,一直以来西北的‘走私’商人,都通过突厥斯坦向红俄出口诸如药品、医用器材、汽车之类的各种物资。这条走私通道尽管是由几个大‘走私商’控制,但其一直处于调查部控制之中。上个月其中一个‘走私商’的货船被捷尔任斯基的契卡特工以走私罪名义逮捕,所有船员包括货头都被关押在卢比扬卡广场的契卡总部,随后货头在三天被放了出来,带回了一封乌米扬诺夫写来的亲笔信,他们提出了希望与我们单方面媾和的请求,这里有乌米扬诺夫的亲笔信的译文。”
吕仁的提问让司马明白他一定会去当这个“替罪羊”,于是便解释了一下。同时在办公桌内取出早已准备好的那份亲笔信译文。信内容非常简单,开头不过是一翻有些肉麻的恭维,诸如短短几年实现了国家富强之类,其后自然追溯了一下中国人为打倒鞑靼皇帝奴役而发动的辛亥革命,并最终建立共和国,然后称辛亥革命和八月革命都是为了打倒专制建立共和国,当然最重要还是他们提到的媾和条件。
“……战场全线停止军事行动,中国军队应撤退到乌拉尔山地区,建议按照乌拉尔山延伸线确定苏联与帝俄边界。苏联愿意对外宣布中俄两国间的和平、指责以英美两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列强为支持沙皇复辟而挑起战火,并愿意签定互不侵犯条约,注:如果中国政府拒绝回应苏俄为两国间永久和平提出的和平建议,那么中国侵略者和沙皇政权将被歼灭,中国也将作为一个国家将从地图上消失,……”
“这样的媾和条件是讹诈,不过却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俄国人撑不下去了!先生,我想我们可以在谈判桌上取得更为丰厚的回报!”吕仁面带笑容,在信中苏俄开出的媾和条件宽松超出吕仁想象,这不是去谈判,而是去索要!
第195章 媾和的前提
1917年七月革命期间,莫斯科紧随彼得格勒之后,也举行了武装起义,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为了摆脱欧洲战争以便把精力用于国内,1917年9月23日,苏俄与德国及其盟国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开始缔结和约谈判,在德军兵临首都彼得格勒威胁下以及乌米扬诺夫耐心工作下,全俄委员会通过了立即签订和约的决议。
1917年10月15日,《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签字,规定苏俄放弃对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和部分白俄罗斯地区的管辖权,承认乌克兰和芬兰为独立国家,高加索地区的喀斯、阿尔达罕、巴统、巴库等地割让给土耳其等等。《布列斯特和约》签订使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赢得积聚力量的宝贵时间。但也使苏俄丧失了大片领土,特别是波罗的海沿岸领土被割让,使首都彼得格勒失去了安全屏障,苏维埃政府和全俄中央委员会于1917年10月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莫斯科是一座历史悠久和具有光荣传统的城市,始建于12世纪中期,古有“第三个罗马”之称。莫斯科市名来源于莫斯科河,15世纪中期莫斯科已成为统一的俄罗斯国家都城,一直到18世纪初,1712年彼得大帝迁都圣彼得堡,但莫斯科仍是俄罗斯最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仍发挥着俄国第二都城的作用。1812年拿破仑率领的法国军队占领莫斯科后,这座城市在大火中焚毁,但很快又重新建设起来。
红场原名是“托尔格”,意为“集市”,它的前身是15世纪末伊拉凡三世在城东开拓的“城外工商区”,1517年,广场发生大火灾,广场曾被称为“火灾广场”,1662年改称“红场”,在俄语中,“红色的”含有“美丽”之意,“红场”意思就是“美丽的广场”。
红场大规模扩建是在1812年以后,那时,拿破仑的军队纵火焚烧了莫斯科,莫斯科人民重建家园时,拓宽了红场,广场用赭红色方石块铺成,油光瓦亮,广场两边呈斜坡状,整个红场似乎有点微微隆起,在广场南面,向莫斯科河微倾的斜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