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页

记者感觉自己脚下的街道显得泥泞,所有人都明白泥泞是什么,是血,是踩在凝固血液上产生的错觉。

“这……这是什么?他们要干什么?为什么你们不去制止!”克伦看到远处一群男女老少正在厮打一个平民,那个躺在地上的平民不断发出惨嚎,连忙用生硬的中文问身边战士。

“制止?你知道他杀了多少人吗?”战士冷眼瞥了眼身边的洋鬼子。

“看到路这竹枪了吗?你再仔细看看尸体身上的血洞!”

“竹枪?血洞?”克伦诧异地看着路边尸体,果然很多尸体身上都布满血洞,再看一下路边成堆竹枪,削尖的竹尖上沾满血液。

“这……这是他们干的?”克伦不可思议道,显然不敢相信看到的一切,克伦并不知道几十年前这些人的祖辈曾用竹枪和大刀杀死上千万人。这时一个倒悬的尸体吸引了记者们的目光,那是一个高高悬起在树上的女人。在那个赤裸倒悬的妇女尸体上布满大小各异的血洞,她身上的血早已流干了。

……

坐在书房内的孙中山目光紧锁看着报纸上的新闻报道,数十份国内报纸几乎都用全部版面报告兰州屠城案,触目惊心的现场照片、让人心颤的文字,大半个兰州变成人间鬼城。所有报纸用全版报道兰州屠案,这是共和以来中国第一惨案,近七万平民被屠杀,报界会大肆报道不足为奇,但此时《共和时报》上一篇评论员文章吸引了他的注意。

“兰州屠城谁之过?”文中把矛头直指北方政府。

在笔者眼中正是北方政府对西北的敌视,和其后的无能导致兰州屠城惨案发生,北方政府必须要为兰州七万弥难同胞负责,除了文中引用大量详实电文外,最后提议国会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商议兰州惨案,同时号召凡有良知之议员必提请弹劾总统、总理二人。

“段合肥和黎胖子这次有难了,七万民众之性命,他们不给天下一个说法,只怕全天下全找他们要个说法,只怕中国将再入多事之秋,先生,这或许是我们的机会,可以利用此大好时机,联络西南革命志士,发动再次革命。”胡汉民阅读报纸上《兰州屠城谁之过》文章后,眉头舒展开来,这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机会。

“机会?这一次只怕连西北都绝不会善罢甘休,如果西北联合议会适时插手,只怕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为他人做嫁衣,西北距京城一步之遥,西北大军可朝发夕至,现在山西同样隶属西北,再加上甘肃,一旦西北决定以兰州之事进军中央,国内无人能挡西北强军脚步,一夜之间,长江以北将尽为西北所控,不仅仅是江北,包括西南诸省也会……不要忘了,西北军总指挥是蔡锷,而且西北军还有几十个精锐师在那摆着。”

朱执信面带忧色叹道,兰州一事对国民党而言绝不是机会,一旦西北控制中央,必定会加强中央权威,北方政府做不到的事情,并不代表西北做不到,一年之中,西北军以卫国之名编练数十师旅,只需投入半数即可横扫中国,中国无人能挡。

“执信你未免太过担心了,虽说西北强势,但别忘了各省督军绝不会坐视西北军侵吞全国,加强中央权威,没有人愿意交出兵权。西北控制中央后,如果想像段合肥一样,以武力统一全国,只怕会酿成兴国皆反,乱局一现,对先生和我党革命反而更为有利,西北军精锐尽陷俄国,在国内不过留守新兵部队罢了,不足为惧。”

对朱执信的担心胡汉民并不赞同,毕竟自清末起地方各省早已尾大难甩,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解决。而更为重要的是,朱执信得知,西北军精锐根本不在西北,而在俄国,俄国早已成为西北的泥潭,根本无法抽身,西北在俄国倾注太多的精力和金钱,俄国人会拖住西北。

“有利?十八省督军可与俄国相提并论?各省省军谁能阻拦西北军进攻,西北军精锐是在俄国,可别忘了西军之鉴就在眼前,西北军新兵现在也训练了少则数月,多则年许,再则段合肥何时得到民众支持,不要忘了一点,国内各省实业界与西北同气连枝,他们做梦都愿意西北入主中央,将西北之政推行全国,而从南洋到欧美,西北早就赢得华侨支持,我们现在于南洋募款都尚成问题,南洋百姓宁可少吃一顿饭也愿意支持西北军,现在南洋华人至少不用低头走路,是为什么?是因为西北军几乎打败了俄国。”

朱执信冷看了一眼胡汉民,现在时局和数年前完全不同,过去有先生旗帜在,国民党尚可赢得广泛支持,可现在……中国人早把希望寄托于西北,西北的工业、西北的军事、西北的科技、西北的福利,当国民党或其它党派理论还停留在书本上的时候,西北已经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中国应该选择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