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因为强度大,且可利用合金及热处理改变其机械及物理性质,所以几乎所有工业都需要钢铁。钢铁工业的发达,可以带动其它工业的进步,这样看来钢铁可说是工业之母,一个国家要想成为经济高度发展的国家,必先具备一个坚强而蓬勃的钢铁工业。因而自十九世纪中期以后,每个国家尤其是工业落后的国家,都在努力于建设自己的钢铁工业。而因为钢铁在国防中的重要地位,更是引申出了“钢铁即是国家”,由此可见钢铁和钢铁工业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在这个钢铁决定力量的时代,鉴于钢铁在工业和国防的重要性,建立强大的钢铁工业一直都是西北工业发展规模之中的重中之重,钢铁是西北工业的基础。
位于西北市东南部的冶金工业区拥有一百七十多家分厂的西北钢铁联合企业,无论其规模或是钢铁产量、钢材产品种类都远远超过由日本政府于1896年创建的八幡制铁所,这是亚洲较早的一个钢铁联合企业。
不计算500立方以下的六座炼铁高炉,仅仅只是一座一千五百立方的炼铁高炉就足以使西北钢铁联合企业成为这个时代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共和六年十二月份,西北钢铁联合体的粗钢以及钢材产量达到惊人的十二万吨,铁产量更是达到二十五万吨,仅十二月份一个月的产量,就接近同期日本八幡制铁所年产量的70%。
“支那月钢铁产量超过日本年产量!”李贺扔掉手中这份一位从日本归国的友人带回来的日文报纸,看着报纸上的报道,李贺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自豪,有什么比看到整整一辈子的梦想得以实现,更让人觉得欣慰的事情呢?
四十五年前,在旅居美国的大伯要求下,十五岁的李贺拜别了父母和新婚的少妻前往美国留学,美国发达的工业让这个从广东出来的少年惊呆了,李贺在美国用了十五年时间完成学业,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取得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学成归国的李贺却发现自己所学在国内除了在兵工厂工作之外,根本没有其它用处,原因很简单,国内没有钢铁,没有钢铁就没有机器。
被理想冲昏了头的李贺再次赴美学习冶金,在美国学习生活了二十年的李贺忘记了当时中国的现实,朝廷官员并没有建立钢铁厂的意愿,以至于李贺不得不在美国钢铁公司中工作,直到一年多之前,接受西北钢铁企业的邀请,曾经深埋的钢铁强国梦才再次浮现在已经麻木的李贺脑海中。
正是怀揣着这样的梦想,李贺和自己的结发妻子乘船从美国来到西北,随后进入了西北冶金研究所,成为研究所中少有的几名中国工程师中一员,带着十几名西北大学冶金专业学生一起从事冶金技术研究,由李贺和学生们一起设计的180吨炼钢平炉,现在正在建设之中,一旦建成西北的钢产量还会再增加一个量级。
“李工程师,吴经理请您去一下会议室!”这时李贺办公室门被一个学生推开,当李贺来到会议室后,冶金研究所的几十名德裔、俄裔工程师已经先后到了会议室,而西北钢铁企业联合体总经理吴健则坐在那里,看这阵势显然是有大事,好像上次把研究所的冶金工程师招来开会的目的是为了研制用于重型火炮的新型炮钢,这次又是为了什么新课目。
“……想来大家都知道现在边防公署已经决定建立海军重整中国海防,造船不能无钢,尽管我们制造的几种船用钢都已经用于制造商船和驱逐舰,但那些钢种并不适合制造装甲舰,海军舰船部昨天开会决定让西北钢铁公司研制一种新型舰用渗碳装甲钢,这是舰船部提出的技术要求。”
吴健简单说明了来意,作为西北钢铁联合企业总经理,一年来在前任经理李维格扎实的基础上,西北钢铁联合企业在吴健手中进入了高速发展,企业生产规模和产量得相比于年初增加了六倍,利润增加了十倍,大批特种合金钢材的研制填补了当前国内的技术空白,对此吴健个人感觉非常满意,现在西北钢铁企业联合体正朝自己的目标前进着。
“……要求表面硬度达到600~680hb,递减渗碳深度为40~55,基材硬度为200~230hb,基材抗拉强度为700~780a,基材屈服强度为450a。”
看着手中海军提出的装甲钢技术要求,李贺几乎不敢相信文件上的数据。舰船部提出的这一技术指标要超过李贺在美国时曾经参与研制的美国海军的装甲钢,西北尽管已经有丰富的生产合金渗碳钢的经验,但是距离舰船部要求还有很大一段差距,甚至于距离美国目前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吴经理!舰船部提出的这一技术要求并不现实,这些指标不仅超过美国的渗碳装甲钢的性能指标,同样高于目前世界上渗碳装甲钢最高水平的克虏伯公司,我们目前所掌握的技术并不能实现舰船部的要求,既便是我们能少量生产出试验品距离这些指标还有一段差距。”
李贺听到第六技研室的希多洛夫发表的意见,他是半年前从俄国移民西北,曾经是俄罗斯海军下属的装甲钢工厂总工程师,现在新型驱逐舰上使用的舰用钢就是由他主持设计,舰船装甲钢是他的本行。
希多洛夫的意见得到了会议室内几十名专家工程师的赞同,作为技术人员他们可不像舰船部军人一样,追求最优指标而忽视了自身技术条件,但他们并不知道,舰船部之所以提出这些指标,是为了正在设计的新型袭击舰而提出的要求,在吨位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军舰的防护性能,只能使用最好的装甲钢来弥补装甲厚度的不足。尽管海军舰船部的技术人员明白提出的技术指标非常苛刻,甚至于不可能实现,但迫于无奈只能如此。以最高的要求争取最好的结果,一直以来都是西北的信条,或许结果可能和要求指标有些微差距,但是却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潜力,这正是舰船部所希望得到的。
“我们根本没有大量生产渗碳装甲钢的经验!”尽管明白这些指标有些不太现实,但是此时李贺脑中考虑的却是西北钢铁联合企业根本没有生产渗碳装甲钢的经验,对于渗碳装甲钢的生产西北非常陌生,陌生生产工艺、超标准的技术指标,李贺的眉头不禁皱得越来越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