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页

却把弹壳改成68毫米的射钉弹弹壳,毕竟公司生产这种边缘发火弹所用的生产线,实际上司马在后世从一家破产的射钉弹厂购进生产线。不过在生产对对原生产线进行一些调整。比如弹壳从18毫米被加长28毫米,以保证其拥有足够的威力,然的缩口口径随着弹壳的改变,被改成的o22英寸。实际上这种子弹根本就是a0h枪弹的放大版,威力自然也增加了不少。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每千发训练弹只需要6块钱!比我们使用手枪弹还要便宜一半以上,但是威力绝对强于手枪弹。作为民用枪弹对付100米距离的无防护有生目标也是绰绰有余。完全可以满足民团训练和就地剿匪的需要!”

看着那些仔细检查着手中的子弹的民团军官们,司马开口说道。弹药的价格足够便宜。是司马选择生产使用这种弹药的根本原因,毕竟那可是一百万人的训练,而使用这种弹药对未来的团丁进行训练。每年不过只需要几十万元而已,这完全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更何况,即便是普通老百姓自己负担训练弹药。每年月几分钱的支出,他们还可以承担得起的。

“剿匪?总团长的意思是让这些老百姓也参与剿匪?”对于一千发子弹只需要六块钱。并不让蔡锷觉得的奇怪,在日本时,蔡锷曾经接触过一些日本的准军事组织。他们同样用着相似的小口径武器进行训练。每年每个人的训练经费不过是几毛钱而已,但是却可以射击百余发子弹。

相比之下让蔡锷觉得有些吃惊的是,司马说的就地剿匪。作为民团的总指挥。蔡锷当然知道现在的民团的第一任务就是剿匪。毕竟现在三区内匪患严重远远超过人们的想像。尤其是绥远匪患更是一块心病,不过现在正在按照调查部的情报拟定剿匪计划,蔡锷从来没的考虑利用民众剿匪的事情。所以才会觉得有些惊奇。

“松坡。若是想彻底消除三区匪患,光靠军队肯定不行。必须要动员民众,不要忘记三区的土匪,除了热河。绥远、察哈尔两地的土匪大都是马匪,对于这种流串的马匪。仅仅依靠军队,恐怕到我们会陷入疲于奔命的境地。所以咱们要把绥远、察哈尔、热河三区变成一个一体化的剿匪大军营。让那些马匪彻底失去生存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子上解决困扰三区百年的匪祸。”

听到蔡锷的话后。司马开口解释道,只不过司马并没有说出自己另外的一个目的,剿匪只是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

第218章 美国

一战刚刚爆发时,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和大多数美国人一样,都认为这场战争与美国毫无关系。1914年,没有任何一个美国人能够预见到德国将“巴尔干事件”演变为一场全面欧战的结果。《芝加哥先驱报》带有嘲讽口吻地评论反映了大多数美国人对保持和平的兴趣和对欧洲事件的冷漠:美国爱好和平的公民们现在想起来衷心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

但是,有关德军进驻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报道和该国城市卢万遭受战争洗劫的照片。却使美国人越来越感到不安,美国的原则是保持中立。同时尽力让参战国看到战争残酷的一面。但是随着战争的发展。美国政府高层出于种种目的越来越倾向于协约国,尽管此时美国民间的主流仍旧是中立。

美国政府高层虽然偏向协约国。但内部对协约国的支持并非完全一致,爱尔兰后裔憎恨英国人。俄罗斯犹太人因为反犹主义才被迫逃离家园;许多德国后裔对德国仍有深情,他们的一些亲属也仍在德国,正因为如此,美国政府只能严守中立。

1915年5月7日。一艘德国潜水艇用鱼雷击沉英国船只“卢斯坦尼亚号”,造成128名度假的美国乘客丧生,一时间美国国内群情激愤。反战主义者担心这一事件会毁掉一切和谈的希望,威尔逊号召加强武器生产和成倍扩大正规军,以积极备战。这种情绪很大程度上与战争双方在美国的宣传有关,这些宣传是成功的。英国人、法国人成功的在美国国内掀起了排德的风云。

而当威尔逊和美国的决策层下定决心参加欧战之后,在1917年2月8日以抗议德国重新恢复无限制潜艇战为由与德国断交的同时,为了使美国人具有参战思想,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建特别建立了一个由一万五千名作家、演说家、演员、艺术家和学者组成的“公众舆论委员会”,并为战争宣传投入了数以百万计的美元,进行了美国历史上最庞大的宣传活动。这些受政府委托,为战争进行宣传,一时之间宣传攻势席卷整个美国。

“柏林至华盛顿,1917年1月16日。阁下亲收,绝密。请通过安全途径转交在墨西哥的帝国公使……我们建议从2月1日开始不受约束的进行潜艇战,我们在这样做时必须努力使美国保持中立……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将向墨西哥建议在如下地基础上结盟:‘联合作战。共同争取和平……现在阁下应秘密通知总统,我们估计将会与美国开战。也可能与日本……,同时将可能与日本谈判……请告诉总统……我们的潜艇……将在几个月内迫使英国讲和。来电已悉。齐默尔曼。’”

当美联社通过非正式途径得到的德国外交大臣致墨西哥政府。关于墨西哥同德国结盟的照会原文引起美国舆论哗然。

一时之间,更是把美国国内原本已经存在的恐德、排德潮涌推上了最高峰,迅速演变成一场波及全美国的反德狂潮。在政府举办的集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