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页

司马之所以把中学看得非常重要,并在和小学一起施工建设,其原因就是因为在后世时,曾经听过一个教育讲座,演讲的人用俄布的例子讲述了中学教育的重要性。俄国革命之前,俄国有接近六百万小学生,可却只有六十多万中学生,而革命成功之后。建立了俄布,俄布政府对于教育的第一要务就是紧抓中学教育,内战还没结束就已经毕业了三百多万中学生,还有六百多万中学生在校就读。而当时没有人可以理解列宁等人如此这般的行为。

但是在一九二五年俄布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受限于俄布本国专家不足,只能大量引用德、美技术专家。当上万名外国专家在俄布全国各地指导着工厂建设的时候。在这些外国专家身边围绕着大量的年轻的俄国技术人员。

这些年轻的俄布技术人员,一边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指挥工人建设着工厂。一边向外国专家学习着各种知识。而这些年轻的技术人员就是1920年毕业的俄布培育的第一批中学生,他们在毕业后,不是去了工厂,也不是去了技工学校,而是大都直接进入各类初等工科学校,其中的一部分最优秀人学员,更是进入高等工科学校就读。当他们从学校毕业在工厂实习或工作了一到两年后,大批的外国专家带着更完整、更高深的知识到了他们的身边,这些年轻的技术人员从这些外国专家那里,学会更多用于工业建设的知识。

十年后,当那些外国专家离开了苏联之后。这些原本年轻的技术人员,设计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坦克制造厂、飞机制造厂、拖拉机厂等等。这第一批中学生,是俄布30~60年代的技术核心,也正是在他们手中,俄布完成了工业化!就像在讲师说的那样“那些专家们从来没有想到,那些围在他们身边学习着的年龄过二十岁甚至只有18岁的技术人员们。就是俄布的未来四十年的工业技术核心!”

也正是因为如此。司马才会在一决定开办教育时,就要办中学。毕竟时不待我,因为口外的教育环境,就是整个孔家庄也没有几个高等小学毕业生,可是在口内上完高等小学后,因为家中无钱供应等多方面原因失学的少年,却非常之多。

在1916年时,中国全国拥有小学生是3843454人,而中学生却只有可怜的75595人,两者之间的悬殊,直接导致中国的根本不可能拥有足够的大学生,基础已经决定了这一切。所以从口内招中学生,就成了司马的选择,像这个时代的师范一样,为愿意来这里上学的学生,提供免费的教育、免费的食宿、甚至于还提供一年一次的往返路费。

按照司马的设想,这些学生到达学校后,每年只有春节放一次假,其它时间尽可能的把课程密集化,以节约教育时间,2年内上完初中学的课,然后其中的大部分学生直接进入初等工科学校学习。而当他们从初等工科学校毕业之后,正好赶上工业区的大建设时期,那时的他们就像当年的俄布的那些年轻的技术人员一样,在外国专家的手下积累经验,学习新知识,然后再进入国内或国外的高等工科学院深造。而那时就是一个国家摆脱外国专家的时候了。

可是司马真的没有想到竟然会有这么多人报考,因为口外对于像两湖、江浙等南方省份的人来说,实在是太过遥远。但是当两万多人通过考试,愿意来口外上学之后。司马碰到了大麻烦,学校像校舍、教学楼之类的硬件设施,根本不可能一下招收如此之多的学生。但是如果在已经公布成绩后,再改变录取分数线,显然又不可能,如此一来对公司的声誉打击之大,让人连想都不敢去想。

那么只剩下了一个办法。就是扩大学校,建更多的教学楼,可是仅只有教学楼还不行,这些学生住在那?这显然是个问题,但是公司根本没有时间,能同时建足够的教学楼的同时,还建足够的校舍。

所以只能在原来的校舍上打主意,不过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原本计划用四张双层床组成的宿舍,被改造成了三层的大通铺,六米五长、两米宽的大通铺,每层睡9人,一间原本只能容纳8人的宿舍,很轻易地就改成可睡27人的宿舍,如此一来原本为5000人准备的宿舍,完全可以满足招生数扩大了接近四倍后的需求。

不过哪怕就是在公司集中了几乎全部施工力量和器材的前提下,学校原本计划9月初开学的日期也不得不推迟到9月底,以完成新教学楼的施工。既使如此。各个班级的人数也增加了一倍多,达到百人左右,不过司马想到后世自己上学时,一个班都一百四十多人,倒也不觉得的有什么了,因陋就简嘛!

当然在这时候,在车站的列着队依然沉浸于能够上学的王天赐等人,显然不知道公司为了能满足他们上学的需求,所付出的一切努力。

“也许,这里就是自己的下半生所要呆的地方吧!”看着眼前的这个小站,虽说还不知道学校到底是什么样子。但是叶兴还是不禁低声感慨到,扭头看到那些年龄和自己差不多,甚至于有不少都是自己在师范时的同学、校友。叶兴不禁开始对未知的未来充满了期望。

“这里就是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吗?”看着眼前的小站,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李明复不禁轻声说道,毕业只不过几个月,一直在武汉的一家中学里教着书,原以来这一生就这样渡过。可是李明复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买了那份报纸。看了那么一份广告,鬼使神差的到西北公司武汉分公司报了名。然后如鬼迷心窍一般,来到了这里,看到这个小站,李明复心中难免有些异样。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西北公司在各地报纸上的打招学校教师广告开头第一句话,硕大的十个字,让每一个看到这份广告的人都无法忘怀。当然这句话是司马剽窃自后世,曾经就是这么一句话,让几代中国青年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

正是祖国这两个字,挑起了像叶兴这样的师范毕业生、教师们的神经,看着广告上用最煽情的文字表达的西北公司兴办教育的决心,还有兴办教育于国于民族之重要,这些人的神经被挑动了。当然这只不过是用来吸引人的眼球罢了,更深层的原因是因为西北公司开出的报酬同样不菲,也正因为如此,办学校的老师没怎么费事,就已经在各地招到了足够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