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3页

兵圣孙子对用间之道也是极有心得,在用间篇的末尾这样总结道: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以徐庶的智谋,对付西凉军这样拼凑起来的对手,自然会将用间之道发扬光大。

徐庶要求的三天时间里,倒有一半是用在劝降梁兴三将上了,剩下的时间则是一半用于赶路,最后发难,其实就是半天工夫而已。

招降梁兴并不难,在赵云和太史慈的夹击下,梁兴已是走投无路,眼见着就要断炊了,这种时候给他一条活路,他不可能不慎重对待。

不过,光招降梁兴没用,因为招降梁兴对攻取平陶城没多大好处。驱使降兵攻城太危险,搞个不好这些人会直接在战场上倒戈,反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徐庶的办法就是一面许下种种好处,一面给梁兴等人提供了个立功赎罪的机会。他答应梁兴三人,只要他们拿出投名状,日后便可循高干例,不但不剥夺他们的兵权,反倒是有域外封疆的机会。预定的方向就是西域一带。

换了其他人,可能没什么想法,也不会觉得这是恩惠。但梁兴等人久在西凉,近水楼台,岂能不知丝绸之路的繁华?

西域可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不毛之地,只有戈壁滩和沙漠。在这个时代,玉门关以西的大片领域之内,至少有几十个大小国家,一度都曾是大汉帝国的属国,一个个都富得要命,却没有足够的武力守护。西域这块肥肉,比公孙瓒等人的塞北之地要肥得太多了!

中原之所以放着这块肥肉不理,无非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太远,劳师远征耗费太大,战利品往回输送又是耗费良多;第二还是因为太远,打下来也难以控制,稍不留神,就有尾大不掉之虞。

而按照王羽的扩张策略,对西域的征服将是以借贷的方式实现。即中原方面提供远征之初的补给供应,等到远征军攻下一两个国家,在西域站住脚之后,补给就将改为交易的方式。最重要的是,打下来的土地和夺取的战利品,完全归由远征军高层支配。

从古至今,军队的战力和士兵的精神状态绝对是息息相关的。如果不考虑战后控制,形成隐患的问题,开疆拓土对秦汉时期的中原来说,其实是相当简单的一件事。只要能确定前方有足够巨大的财富,还怕没人愿意去征服吗?

对穷途末路的梁兴三人来说,从绝处逢生到希望无限,就是徐庶几句话的工夫。

得到了徐庶的许诺,他们以百倍的精神加入到了青州阵营之中,开始执行徐庶的计划。

他们隐藏了投降青州的消息,只对外宣称,说是要去平陶城与马超汇合。因为平陶城有粮食的事实众所周知,军中也没人会对此有什么异议。

进了城之后,梁兴等人也借着城内管制不严的机会,大肆散布谣言。因为马超对诸羌的疏远,以及王羽一贯对异族斩草除根的风格,诸羌一下子就炸开了。

若是没有梁兴三将进城的事,诸羌虽然紧张,但也不会有太大的反弹。马超在城中的嫡系部队不过三千,连守城门都是羌、汉兵各半的配置,就算有出卖的心思,也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