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成、宋宪还好,魏续是最麻烦的。他和吕布有亲戚关系,很受吕布的信重,是陷阵营名义上的主将!高顺只能算是他的副将,只负责日常练兵,行军打仗,军中的人事提拔,钱粮的管理、分配,甲仗的领取,都是他关着的。
看到这里,王羽也是暗自摇头,官僚主义真是无处不在,在并州军这样的团体里,居然也有靠裙带关系上位,把真正能做事的人压在下面的情况发生。
叹息吕布不能免俗的同时,王羽对高顺也多了几分惺惺相惜的感觉,前世的他,不也是这样的吗?
但威胁最大的不是这三人,而是陈宫。
侯成三人看不惯王羽,是因为私怨,不太容易引起别人的共鸣,所以每次抢先出头的都是侯成,而不是地位更高的魏续。
魏续担心,万一说错话,触怒了吕布,会把现有的地位都赔上去,最后得不偿失。还不如让侯成顶在前面,若是出了事,只要他不受连累,就有补救的余地。
王羽很庆幸自己早早找来了鲁肃。
孔融的交际能力不错,但终究还是名士范儿大了点,对职责之外的东西观察得并不仔细。而鲁肃则是和什么人都能打上交道,就算是贩夫走卒,他也能如常交谈,就像面对同僚或自己那样。
事实上,并州众将的态度,除了对青州报有极大善意的张辽之外,鲁肃都是从仆人、侍女口中,旁敲侧击的打听到的。从这些人口中,他收集到了很多零散的消息,然后一点点拼在一起,相互印证,最后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这才是一个真正外交官的本事,不是单纯的和主要目标打交道,而是借助使者的身份之便,从各个层面了解对方,得出准确的情报和结论之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外交接触。
根据鲁肃的判断,吕布前后态度的不同,关键就在于陈宫!
吕布这人傲气十足,同时,他耳根子也很软。
高顺和张辽之中,他更重视张辽的意见,就是因为张辽说话更有技巧,高顺提出劝谏也和他的为人一样,言简意赅,听起来硬梆梆,因此不讨喜。
而陈宫就是靠嘴皮子混饭吃的,一张嘴说起来那是头头是道,天花乱坠,几下就把吕布给忽悠晕了。
不同于侯成三人的私怨,陈宫和王羽的矛盾在于政治理念,这是根本性的冲突,很难调和。
鲁肃的最终结论就是,陈宫是王羽计划最大的障碍,能否消除陈宫的影响,只能等王羽和吕布见过面才能做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