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9页

没见到人,印象还不够直观,现在看到人了,即便是早有准备的王羽,也觉眼前陡然一亮。特别是与那双充满了自信的眼神一对视间,王羽百分百的确认了对方的身份。

少年孔明!

锋芒毕露的孔明!

诸葛亮心里自然也是吃惊的,但凡是听说过王羽的名声,然后再见到他本人的人,都会有相似的感受。

太年轻了!

作为坐领二州,拥强兵十万众,势力堪称天下至强,问鼎希望极大的一方诸侯,王羽年轻的简直令人发指。嘴唇和下颚上的胡须还很淡,连十八岁都没到,却一手一脚打出了偌大江山的一方豪雄?

这么巨大的反差,真是让人怎么想,就怎么别扭呢。

诸葛亮不会承认,自己会中石韬的激将法,倒有大半是出于对王羽的不服气。但在真正面对王羽的一刻,想要较量一下,分个高低上下的心情还是占了上风。

要较量的当然不是武艺,而是政略,正好可以借着对方的问题展开。

琅琊的诸葛氏本就是望族,若非诸葛亮的父亲早逝,诸葛亮兄弟也不会跟随诸葛玄离开家乡,辗转到了荆州——诸葛玄当年带着诸葛亮兄弟离乡时,本是去豫章当太守的,结果被袁术横插一脚,以朱皓取代了诸葛玄,后者无奈之下,这才去了荆州。

所以,诸葛亮受的是很完备的世家教育。

世家教育,对气度的要求很高,讲究泰山崩于前,神色不为所动。因此,虽然此刻他心下各种情绪交集,但神情却丝毫没有变化,看起来就是打量了王羽几眼,然后便从容作答。

“王将军因势利导,以商路之利引导商贾趋之若鹜,进而降低,甚至使得兴师动众之举犹有反馈,不可谓不高明。然则,商贾本就不事生产,只是往来贩卖,囤积居奇,就能获得暴利。自商周交替以来,历朝历代都严格抑之,经商者尚且众多,若再加以鼓励……”

诸葛亮眼中精光一闪,看着王羽,沉声问道:“古之圣君治政,或以仁,或尚德,却从未有人以利引导。王将军行此前所未有之举,可有想过,天下趋利,将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有否考虑过,华夏几千年来,鼓励农耕,抑制商事这些行为中蕴藏着怎样的道理呢?”

说着,他指指桌案上的文卷,寒声问道:“莫非将军真的以为,就凭这些急就章,就能消除崇商的诸多弊端,只取其利么?久闻骠骑将军天纵之才,智勇双全,今日一见,却也不过如此。”

诸葛亮用的都是反问的句式,很有气势,语气也非常有压迫性。但在青州众文武听来,就不是那么个滋味了,这可是对自家主公的不敬!

特别对糜竺来说,桌案上的那些修订中的政令,可是他按照王羽交待的精神,呕心沥血写出来的。虽然还有很多问题,但也凝聚着他的心血,此刻被拿来作为攻击主公的武器,怎由得他不恼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