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占据了洛阳后,吕布的兵力一直没有太大的增强,反倒是有所削弱。
原本与河东白波配合,倒是能与西凉军平分秋色,但当西凉军改变战略后,吕布就变得有力无处使,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盟友走向覆灭。
尽管并州众将没几个擅长谋略的,但这么清晰的态势,他们还是看得一清二楚,各个击破,等白波完了,马上就要轮到洛阳了。
南线,张济虽然完蛋了,但威胁却没有消除,反而更大了。坐拥半个兖州和豫州的曹操,是中原除了王羽和董卓之外的最强诸侯,这种人在南阳,比有勇无谋的张济要难对付得多。
结果,就在这种要命的当口,又出现了新的威胁,这一次,警讯来自于北方!
现在,摆在并州人面前最坏的情况是,他们要同时面对天下最强的三大诸侯,别说是兵马有限的吕布,就算换成任何一路诸侯,也不可能有生存的机会。
虽然张辽提出了三大诸侯之间存在矛盾,可以借势生存的策略。但那三家可不是老实安分的绵羊,而是虎豹豺狼,和他们打交道,利用他们,就算是提出策略的张辽自己,也没多少信心。
更多的意见,还是希望吕布不要卷入河内的战事,至于王羽取了河内之后的威胁,也只能期待车到山前必有路了。
以侯成等人私下的说法,眼下的境况,并州军已经无路可走了。洛阳四面受敌,同样也是四面都没有出路,吕布一直期待的长安变乱也一直都没出现,最实际的办法就是趁着还有洛阳这块地盘和手中的兵马,选择一家抱大腿。
当然,这些话他们只敢私下里说说,没人敢当着吕布的面说。在董卓麾下受的那些窝囊气,是吕温侯一辈子的耻辱,他一直放着更容易对付的张济不理,在函谷关以西与西凉军鏖战不休,未尝不是这种心理的驱使。
侯成不傻,当然不会犯这个忌讳。
众说纷纭中,倒也不是没有其他意见,高顺就提出了对近邻的两路威胁严防死守,对青州方面采取外交交涉,对内则仔细筛选,训练新军,苦练内功的策略。
高顺的意见一经提出,立刻受到了众人的讪笑。这法子听起来像是那么回事,但却完全不具备实施的条件。董卓、曹操的威胁已经是实实在在的了,王羽入侵河内也是迫在眉睫,哪有时间做这些长远规划?
用外交手段解决王羽?你当自己是张仪、苏秦吗?
表面上的理由是这些,另外,高顺编练新军的计划,也伤害到了众将的利益。
高顺要练的是精兵,装备和粮草供应肯定少不了。洛阳的出产,本来就只是勉勉强强够用而已,要练新军,就得让老兵委屈点。众将都把自家那些瓶瓶罐罐看得很紧,谁会轻易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