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这次共调集三十万大军,同时也征调了十五万民夫用来保障后勤,务必要求毕其功于一役。这些几乎是秦国如今大半的底子所在,同样也是秦国苦心经营一年多积攒下的所有家当,若是败了,那就彻底失去了问鼎天下的资格了。
在获得秦国即将出征的消息后,项羽和刘邦也停止了敌对,约定以泗水和鸿沟为界,以北为汉,以南为楚,从此结为兄弟之国,不再互相攻伐。
秦军若出函谷关,则中原之地首当其冲。此时中原已经属于楚国范围,但因为项羽长年和齐地相攻,不断将中原之兵兵抽调到前线,久而久之,楚国在中原的驻兵已经非常稀薄,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项羽急调钟离味、曹咎七万大军分别入驻雒阳和荥阳,以这两座坚城护卫掎角之势,共同护卫河南之地。他自己则亲率十五万大军,进入成皋,虎视函谷关,从侧翼威胁到秦军出关后的行军路线。
刘邦对秦军的强大记忆犹新,当年犹如丧家之犬被韩信赶出汉中的场景让刘邦终生难忘。而现在的秦国早已今非昔比,在击败匈奴,平定巴蜀南越后,秦国的鼎盛之势更加让他畏惧不已。
他并非目光短浅之人,也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清楚若是项羽被秦国击败了,那下一个遭殃的一定会是他刘邦。但让他和项羽一起对抗秦军,他又自问没这么慷慨。所以便打定了如意算盘,打算坐山观虎斗,在齐地拥兵观望。楚败则助楚,秦败则攻楚。
楚汉之外最大的势力赵歇却也坐耐不住了,他将目光投向了燕地,想兼并了燕地独霸河北。
赵国因为地处河北,自钜鹿之战后,诸侯征伐的战场大多是在中原之地,赵国却因为愿意战场,反而受损极小。虽有彭城大败在前,后有项羽攻入河北在后,但大部分赵地仍然得以两年的休养生息,赵国国力日渐恢复,已经远远超过了魏国和燕国。
赵歇此人出生于赵国宗室,当年被张耳和陈余拥戴下复国继承了赵王之位。张耳因为钜鹿之战中受陈余猜忌,所以愤而出走投奔项羽,灞上之盟后被项羽风为了赵王,却因为不敌赵歇和陈宇的反攻,将藩国全部丢弃,只是只身逃往了燕地投奔臧荼。陈余则在彭城之战中被楚军铁骑的马蹄踏了肉泥,仅靠着衣冠才勉强辨认出了他的身份。
张耳和陈余死后,赵国才真正成了赵歇一个人的天下。没有这两位权臣干涉,赵歇事事皆由自己做主,心中开心十分,他因为惧怕项羽,不敢出兵攻打中原,于是便将目光转向了同为河北的燕地。
此时的燕地,韩广和臧荼这两位燕王足足打了一年半,却仍然僵持不下,未分出胜负,不能不说这两位大王的能力太过差劲。臧荼在得到张耳投靠后,顿时实力大增,靠着他的计策连连大胜,攻占了右北平,将韩广逼入了辽东。韩广恐惧不已,便派人携重金求救于赵,请求赵歇从背后发起进攻,遏制住臧荼的攻势。
邯郸的赵歇接到韩广的求救后,顿时大喜。他一直垂涎燕地,却苦于没有借口攻打,这次韩广的求救无疑是为他送来了一份大礼。
邯郸王宫内,赵歇立即答应了韩广使者的请求,随即倾国之力,调集二十万赵军北上攻打燕国。
听闻赵王要倾国之力攻打燕国,朝中大臣将军们纷纷上书劝谏,以南面楚汉两国势力庞大,关中秦国又虎视眈眈,大战一触即发,此时赵国实在不易枉开兵戈,将宝贵的兵力白白损耗在燕地。
赵歇却不听,仍然一意孤行的派军北上。以辛剧为大将军,集中全国之精兵二十万,分三路攻打臧荼的燕军。赵军北上之后,面对空虚的燕国一路势如破竹,相继攻克了广阳和上谷,兵锋直指头燕都蓟城。
此时臧荼正集中兵力猛攻辽西,听闻赵军北上的消息后,顿时大惊失色,急忙将回撤死守蓟城。韩广的辽东郡趁势反攻,夺回大片失地,正得意忘形之时,却被张耳的五千伏兵突然杀至。顿时全军大乱,四万大军溃散大半。韩广本人丢下大军,轻骑逃回了无终城。
燕军大胜后,便消除了两面作战的困境,得以集中全力与赵军展开了拉锯战。赵军在蓟城下连连碰壁,不但损失惨重,而且因为陷入了持久战士气大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