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页

大秦本土贵族们在临死之前发出了最后一击,他们借助赵高之手诛杀了李斯,挑起了“集权”贵族集团内部的厮杀。

一轮又一轮的杀戮最终摧毁了帝国赖以生存的根基,“集权”贵族集团和“分封”贵族集团同归于尽,帝国倾覆。

仔细看看这段历史,不难发现关东博士集团在帝国倾覆过程中起到了“加速”作用。

始皇帝和帝国中枢建立博士议政制度的本意是加速中土文化的统一,加快帝国对关东六国疆土和国民的统治,但事违人愿,正是博士议政制度加速了帝国的败亡。假如没有博士议政制度,帝国“集权”和“分封”的矛盾也就不会愈演愈烈,更不会爆发一次又一次的屠戮,而帝国的寿命或许就能延续更长时间,帝国的寿命延长了,给帝国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时间,或许历史就会发生改变。

※※※

今日咸阳政局危机就和博士议政制度有直接关系,正是因为关东博士们在“分封之议”上推波助澜,导致武烈王公子宝鼎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而这也说明了关东系政治势力内部的矛盾完全公开化了,做为关东系政治势力的领袖人物,冯劫当然是焦头烂额,心力交瘁。

谁也没有想到博士议政制度会加速“集权”和“分封”这对矛盾的激化。

关东博士出自诸子百家,淳于越、伏生、叔孙通等人不过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而已,持“礼治”理念而主张“师古”的也不过儒家而已,所以当时拟制这个制度的时候,不管是始皇帝还是法家大臣们,看到的都是这一制度的优点,而像冯氏、蒙氏关东系大臣看重的则是自身政治实力的增加,毕竟这个时代诸子大贤及其门生弟子的影响力还是非常强大。至于大秦本土豪门贵族,因为急于扩张地方势力,也急切需要关东六国士人的帮助,所以在这件事上当然不会设置障碍。

帝国统一前后,国策做了一系列修改,以适应局势发展,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郡国制和世袭制。在大一统的前提下,郡国制和世袭制对豪门贵族非常有利,可以预见,未来的帝国政治将逐渐走向世家政治、门阀政治,而文化的统一将进一步遏制和打击寒门贵族的崛起,并最终扼杀诸子百家的学术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环境。

中土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土壤就是诸侯并列的大时代,寒门贵族一代代崛起的前提条件就是诸侯争霸,就是中土的分裂和战乱。虽然诸子百家都在自己的学术中推崇“统一”,但实际上不过是推销本家学术的一种手段而已。君王都想统一中土独霸天下,而统一需要王国的强大,王国的强大则需要正确的国策,正确的国策则来自于合适的学术思想。

这是一套非常成熟的推销手段,诸子百家谁也不知道中土统一之后的事情,统一后诸子百家的学术如何发展,他们也不知道。

大秦给了他们答案,统一不仅仅是疆土的统一,政治经济的统一,还包括思想文化的统一。大秦崇尚法学,以法强国,以法治统一天下,所以,统一后的中土文化就是法学独尊,其他学术为辅。帝国以法学为官学,以法学取士,那么将来还有谁愿意学习除法家以外的学术?如此一来,其他学术还有生存的可能吗?等待他们的命运肯定是死亡。

诸子百家靠什么生存?靠他们的学术,靠他们的思想。学术死亡了,思想死亡了,他们也就死亡了,所以,为了活下去,为了生存,他们必须拼死一搏。

如何搏杀?很简单,分封诸侯,重建诸侯,再一次把中土推进争霸兼并的时代,推向分裂和战乱,然后他们就可以继续生存下去。

这个世上没有圣人,就连宣扬“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佛家在生死关头也会为“护佛”而英勇搏斗,不死不休,更不要说这个时代“以利至上”的诸子学士了。在他们的心里,士人阶层的生存是第一,至于普通国民和庶民奴隶不过是草芥蚁蝼而已,他们绝不会为了所谓的“大义”所谓的“民生”而牺牲自己的利益。说个最浅显的道理,我这个“士”都活不下去了,我还顾得上你这个庶民的死活?

于是,以儒家“礼治”思想为首,以儒家领袖淳于越为首,来自诸子百家的关东博士们非常默契地走到了一起,他们宣扬“师古”,主张“分封”,就此赢得了大秦豪门贵族的青睐和支持,由此导致关东系内部的矛盾公开化,政治联盟分裂,导致帝国内部矛盾激化,咸阳政局动荡不安,而这一次更是掀起了惊天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