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考虑了一下,微微点头,“朕认为,把王贲调去镇戍东北疆,让他远征辽东最为合适。王翦和麃公调离,王贲则去镇戍东北疆,那谁去镇戍两淮和江东?”
“从北疆调人。”宝鼎说道,“让司马尚去两淮,让司马断去江东。”
“司马尚?”始皇帝没想到宝鼎要把司马尚放到两淮,颇感惊讶。
“我已经控制了代北,司马尚没有必要再留在北疆了。他应该得到重用,让关东人看一看,我大秦并不亏待降将,只要你给大秦建功,一样可以封侯拜将。”
始皇帝想了片刻,露出一丝笑容,“山东那边呢?”
“让蒙武镇戍上郡。”宝鼎毫不犹豫地说道,“冯毋择和李信随王贲去远征辽东,镇戍东北疆,互为牵制。”
“谁代替蒙武、冯毋择镇戍山东?”
“从中枢调人吧。”宝鼎断用力一挥手,“这一次,中枢要动一动了,很多人在这个位置上坐得太久,有些忘乎所以了。”
第425章 何谓统一?
在政治斗争中,有时候即便摧毁对手,也未必能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化解危机,所以不管在人事上做出何种调整,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策,最终还要靠国策、政策上的一系列有助于化解危机的调整才能达到目的。
贵族们对分封的追求是强烈的,持久的,这个大潮来势凶猛,无论是加固堤坝还是掘口泄洪,都未必能够像预想般的达到满意的效果。
宝鼎在这件事上态度明确,必须是有条件的分封,必须走郡国制的道路,所以,在目前条件下,绝对不允许加建封国。现在在京的皇子不仅年纪小,而且普遍没有功勋,再到战场上建功勋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了。南北战争是何等艰苦的战争?在那等艰苦的条件下,皇子们即便去“摘桃子”,那也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没有功勋的皇子不能封君,不能领封国,这个口子绝对不能开,一旦打开,二十等军功爵制度也就名存实亡,这将严重损害寒门贵族的利益,对帝国的发展极其不利。
“封国绝对不能再建。”
宝鼎把自己的理由详细阐述,把未来局势的发展做了一番详尽的推衍。封国越少,对中央的威胁就越小,将来撤藩也就越容易。
“周武王分封,导致中土分裂,战乱更是长达八百余年。这是血淋淋的教训。”宝鼎说道,“若想让帝国代代延续,那就必须走中央集权制的道路,但因为分封有八百年的传承,这种传承深入到贵族的血液和骨髓里,统治着他们的思想,所以必须要有个过渡制度,由分封制过渡到郡国制,再由郡国制过渡到高度中央集权下的郡县制,这是唯一的也是最有可能让帝国平稳实现中央集权制的办法。”
始皇帝已经接受了宝鼎的这种政治理念,不仅仅是因为当前形势不具备实施高度的中央集权,他个人和他的追随者们也意识到大秦王国和大秦帝国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仅仅是疆土和人口的区别,更重要的是思想理念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八百余年的文化传承,所以只能一步步来,步子走得太快,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必然会导致国内矛盾激烈化,最终危害到的必然是帝国的国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