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上,秦军在赢得中原决战后,以摧枯拉朽之势杀过淮河,攻占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接着项燕和楚国贵族立熊启为新楚王,与秦军在淮南再次决战。这次决战项燕和熊启全部战死,楚国贵族逃亡江东。王翦率军杀进江东,灭杀楚国。秦灭楚之战,前后历时四年,耗费巨大。
然后就是王贲转战辽东,灭燕。接着南下直杀山东,齐国投降。再接着就是江南战场全面打响,屠睢、任嚣指挥五十万大军分五路杀向南岭,试图一战而定,击杀六国余孽,开辟西南。这一仗遭遇重挫,一打就是七八年。
南方远征大战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北方开始征伐。秦王政和中枢当然不会狂妄自大到两线作战,虽然历史把北伐归结为秦王政的穷兵黩武,但稍稍思考一下,不难发现是匈奴人的入侵迫使大秦不得不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蒙恬在北方战场上连战连捷,攻克贺兰山,取河南之地,又杀到阴山脚下,取云中之地,然后就是大规模的移民和边塞屯田。
这时候直道修筑已经完成,蒙恬和三十万大军出塞作战,攻占河南之地,显然是受益于这条“高速公路”给他们提供的源源不断的粮草和武器。
在秦王政死去之前,南征、北伐都已完成,而付出的代价就是对中土普罗大众的疯狂压榨,“官府”和“国民”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爆发的边缘。
本来中土的战争总算结束了,大秦总算可以“休养生息”了,如果秦王政再活十年,大秦或许能延续更长时间,但秦王政死了,而国内最激烈的矛盾也就爆发了,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大秦轰然倾覆。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农民为首的普罗大众推翻了一个强大的帝国,从此中国人相信了荀子的治国理论,历代君王和贵族们更是把“水亦载舟亦能覆舟”做为警世恒言。
秦王政和贵族统治阶级在统一后的大约八年时间里为了稳定和巩固新生帝国,完成了历史上所谓的全部“暴政”,其中南征、北伐、直道修筑和灵渠开凿所耗费的钱财与兴建六国宫殿、阿房宫和骊山陵的钱财相比起来,后者就是九牛一毛,根本不值一提。
南征和灵渠开凿需要耗费多少?北伐和直道修筑又要耗费多少?如此庞大的财政支出,刚刚统一的帝国中央财政根本支撑不了,最终逼得秦王政和贵族们不得不疯狂地压榨普罗大众,以“敲骨吸髓”来形容毫不为过。
现在中土距离历史上的统一时间还有三年,而现在秦王政竟然做出决策,把历史上本该用十一年时间来完成的事情,在未来几年里全部完成,这太疯狂了,疯狂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
历史上的大秦在统一之前,其国内最激烈的矛盾肯定是“集权”和“分封”的矛盾,而统一之后,因为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官”与“民”的矛盾迅速成为国内最激烈的矛盾。
历史只记载结果,而结果背后的原因早已湮灭。宝鼎现在总算知道了在历史书籍上,大秦为什么统一之初有分封之议,而其后竟然相隔八年,才有淳于越借“师古”之名重提分封,接着便爆发了“焚书”、“坑儒”两大重案。这两大重案实际上就是“集权”和“分封”的矛盾再次爆发。
这八年秦王政在干什么?南征,北伐,修直道,修灵渠,最终南征、北伐胜利了,而秦王政则利用南征、北伐顺利地转移了当初国内最激烈的“集权”和“分封”的矛盾,挑起了“官”和“民”的矛盾,由此不但阻碍了功臣们对地方的控制,牢牢地压制了功臣们对“分封”的追求,而且籍此机会建下显赫功勋,增强了中央的绝对权威。
南征北伐完成了,分封之议再起,但看看秦王政和中央在“焚书”、“坑儒”两大重案中的表现,不难发现秦王政和中央已经在八年之后,拥有了绝对的权威,绝对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