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鼎的想法没有得到四位宗室重臣的认同。
实施“稳定”战略的好处谁都知道,但大秦在恢复国力的同时,楚人也在恢复国力,将来大秦或许会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无法击败楚国,最终不得不接受与楚国划江而治的被动局面,如此一来大秦就失去了统一中土的机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统一大业功亏一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中土继续挣扎在分裂的漩涡里。
这个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北疆形势不好,一旦匈奴人频繁入侵,大秦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咸阳不但无法继续实施稳定的战略,还就此错失了统一的最佳机会,这个责任谁来承担?
其次,更重要的是贵族们既得利益的损失。如果大秦实施稳定战略,如果武烈侯忠诚于他自己的诺言坚持中央集权制,那么大秦稳定几年后,中央肯定能牢牢控制地方,肯定会把地方权力逐渐集中到中央,到了那个时候,贵族们不要说借助地方势力迫使咸阳宫分封诸侯了,恐怕连他们的既得利益都保不住。
这是贵族们绝对不愿意看到的局面,他们不能接受既得利益的损失,他们更期盼着分封诸侯所攫取的更大利益,所以他们才坚决要把统一战争继续到底。只有把统一战争继续到底,咸阳才会陷入政治和经济上的双重危机,才会陷入持续的被动,中央的权威才会被严重削弱,而他们才能借此机会控制形势的发展,才能肆无忌惮地掠夺权力和财富,才能迅速控制新占领疆土并把它们转化为自己的地方势力范围,继而借助地方势力对抗中央,进一步削弱中央权威,最后中央迫于无奈和现实,只有分封诸侯。
这是一场生死较量。
表面上看是国策之争,是“稳定”和“发展”之争,但实质上是“集权”和“分封”之争,是秦王政和功臣、中央和地方对中土权力和财富的争夺。
宝鼎对即将遇到的困难,对即将开始的狂风暴雨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但是,看到公子豹、公子腾等人也非常坚决地反对自己的主张,看到自己最坚定的盟友也无法摆脱“分封”的诱惑而坚决不愿意损失既得利益,他非常失望,失望之余更是心情沉重,自信心受到了一定的打击,对此次斗争的胜算也不由自主地减去了一分。
如果宗室都不能支持秦王政和自己的政治主张,都不能齐心协力把新帝国推向休养生息的“稳定”道路上,老嬴家的子孙为了一己之私竟然也来掠夺大秦的权力和财富,那自己还拿什么去说服其他贵族?还拿什么去镇制和威慑功臣们?
※※※
五个人各执一词,激烈争执,尤其公子豹和公子成,更是指责宝鼎狂傲自大、刚愎自用,竟然在这个关键时刻犯下如此幼稚的错误。
公子腾和公子庄虽然不赞成宝鼎拿出来的策略,但也没有激烈反对。两人一个在江南待了数年,一个在中原奋战多年,对今日地方势力的规模和实力一清二楚,更知道功臣们对分封的渴求,对权力和财富的无止境的攫取欲望。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会越来越弱。中央控制不了地方,形成了事实上的“分封”,那么接下来必然是分裂和战乱。大秦刚刚统一便面临分崩离析的危机,这是公子腾和公子庄也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没有大秦王国,也就没有老嬴家,这是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所以公子腾和公子庄对国策的走向非常慎重,尤其在秦王政至今没有表态的情况下,两人更是慎言慎行,唯恐一失足成千古恨。
宗室如此坚决地反对,让宝鼎不禁陷入反思。
秦王政始终不表态显然也是权衡不了其中的利弊得失,而把宝鼎请回咸阳的目的,当然是想让宝鼎和公卿大臣们就两种战略的利弊进行全方位的辩论和进行新一轮政治博弈,以辩论和博弈的结果做为他最终决策的依据。
难道我的政治主张当真脱离了时代的发展?当真违背了历史的发展规律?当真是幼稚的,错误的?
公子腾看到宝鼎久久不语,于是冲着还在滔滔不绝的公子豹做了个手势,示意他暂时停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