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烈侯当真是天纵之才,到了中原翻云覆雨,瞬间扭转局面,取得了河北大捷。这对大秦来说是个惊天之喜,统一大业指日可待,但对咸阳宫来说是个不好的消息。武烈侯和公子扶苏拿到了灭赵的功勋,那么接下来咸阳宫无论在朝政上还是在王统上,都非常被动。
正当秦王政和一帮亲信大臣商议对策的时候,河北奏报,要求即刻结束河北大战。
河北战场的统率们在奏章中把即刻结束河北大战的原因和利弊都做了详细说明,看上去理由充足,但秦王政不得不问一句,“为什么?为什么不乘胜追击?为什么要让赵国龟缩在中山苟延残喘?”
尉僚一句话说中要害,“武烈侯需要时间稳定中原,控制河北,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实力。”
这的确是根本原因。秦军以八十万的兵力还不能瞬间拿下中山?八十万这个数字的确太夸张了,但秦军至少有三十万主力在河北战场,而赵军主力能有多少?十万?十五万?就算有二十万又如何?
武烈侯不是没有能力南下中山,而是他根本不想拿下中山,他要以此来展示自己强悍的实力,胁迫咸阳宫做出更多的让步。
秦王政勃然大怒,责令武烈侯公子宝鼎和上将军王翦,马上拿下中山。
第311章 大王东巡
太尉尉僚、御史大夫冯劫和郎中令蒙嘉等大臣一致认为,公子宝鼎和王翦不会遵从咸阳的命令马上攻打中原。咸阳逼得越凶,他们越是阳奉阴违,以各种借口拖延攻击时间,从而迫使咸阳在王统、分封功臣、稳定河北和中原等重大国策上做出让步,而这种让步将导致秦王政和咸阳宫的权威严重受损。
中枢权威已经受到打击了。武烈侯逆转河北战局,攻克邯郸,等于狠狠打了咸阳中枢一个大巴掌。
咸阳中枢在兵强马壮形势有利的情况下,不但未能攻克邯郸,反而受困于河北战场,甚至还把中原推向了岌岌可危的险境,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咸阳以付出一个丞相公的代价逼迫武烈侯重返中原,打算把失利的罪责转嫁给武烈侯,继而实现政治上的大逆转,谁知这个算计随着河北大捷而彻底失败,秦王政和咸阳宫因此颜面无光,灰头灰脸,咸阳中枢的权威更是因此遭受重创。
武烈侯在河北战场上的胜利宣告咸阳中枢在东征策略上犯了重大错误,而在这个关系到大秦兴衰存亡的关键时刻,策略上的错误是致命的,对中枢权威的打击也是致命的,尤其这个错误被政治上的对手所纠正和挽救的时候,对咸阳宫权威的打击更是严重。
所以尉僚等人经过商议拿出的对策就是,为了挽救受损的权威,秦王政马上东巡,巡视中原和河北,把大王和中枢的权威直接通过秦王政的东巡,通过东巡期间拿出的一系列东征、救灾、安抚和封赏等政策展现出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告诉河北、中原的军政官长和两地的庶民、前线将士,大秦的最高权威是大王和中枢,大王和中枢才是大秦的主宰,才是河北和中原的主宰。
御驾亲征不行了,那就东巡,反正这一趟必须要跑,唯有如此,才能彰显大王的权威,才能遏制武烈侯。
秦王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令东巡。丞相隗状、王绾和太尉尉僚代理国事,御史大夫冯劫、驷车庶长公子豹、郎中令蒙嘉、廷尉李斯、卫尉李瑶、中尉张唐等随其东巡,东巡的路线是中原,河北,然后经上党、太原、河东返回关中,也就是在大秦东北方向的国土上转一圈。
大王巡视灾情严重的中原,巡视刚刚开拓的河北疆土,其好处不言而喻,尤其在稳定地方形势、遏制地方势力的发展和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上的作用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