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怒气上涌。事实摆在他面前,宝鼎正在帮助熊氏度过难关。从昌文君熊炽主动隐退,到熊氏选定下一代的领军人物熊庸,再到魏起留在中原,熊炽滞留南阳,再到现在楚国政局的改变,一切都有利于熊氏,甚至于熊氏在未来一段时间能否维持现状都已经成为影响统一进程的大事。
然而,宝鼎话锋一转,对熊氏的态度又急转直下。
楚国肯定要打,但楚国不但有淮河和长江两道天险,还有秦国熊氏对他们的暗中帮助,所以秦国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不能贸然开战,而首要之务就是在开战之前给予熊氏和楚系外戚以沉重打击。
打击楚系靠某个派系的力量肯定不够,需要结盟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但宗室无疑是最可靠的力量。宗室地位特殊,可以得到其它各个派系的接受。宝鼎恳请秦王政,为了老嬴家的未来,此时此刻应该大力提携宗室子弟,让他们得到更多为国效力的机会,将来可以让他们坐镇地方,以免统一后出现地方割据等各种各样无法预料的恶果。
宝鼎提到了屡立战功的婴,还有五位来自雍城的宗室子弟。从这段时间的观察来看,宗室子弟中的人才也是比比皆是,关键是要给他们建功立业的机会。
秦王政彻夜深思,把宝鼎的书信看了又看,尤其对信中有关统一后中央能否有效控制地方郡县的一系列分析看得非常仔细。最好的律法也要人去执行,假如人治凌驾于法治之上,律法的效果还有多大?统一了,疆域大了,很多郡县距离咸阳有数千里甚至万里之遥,律法还能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显然,在统一之初,这是绝无可能的事。那么,解决的办法是什么?现有的律法制度可以解决吗?
秦王政闭门想了三天。这一次,他没有和任何人商讨,一个人默默地沉思。
第四天,他下令赦免婴,并破格提拔了五位宗室子弟,其中一位甚至直接提拔为内史左丞,其大力扶持宗室的意图不言而喻。
第267章 大灾?
秦国对楚国的雷霆一击震撼中土。
齐国在沉默了一段时间后,看到秦军在陶一线不断集结,急忙派出使者赶赴咸阳,竭力维持盟约。
赵国则大为惊惧,与燕国进一步商议联合抗秦一事。
咸阳则全力以赴向代北运送粮草武器,力图在大月氏的配合下,东西夹击匈奴,乘势拿下云中,把匈奴人赶出长城。
中原战场上,王贲向昌邑一线发动攻击。魏国的宁陵君魏咎无力抵御,而齐国又不敢明目张胆地予以援手。秦军势如破竹,顺利夺回昌邑、方与等城池,再一次逼近薛郡。
武烈侯向齐国发出威胁,勒令齐国交出魏国叛逆。
就在这个时侯,秦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华阳太后薨亡。中原战场和代北战场不得不同时停战。